
上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七十八章 网格员的日常之谣言四起
武汉这几年城市网格化管理发展迅速,政府将全市的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巡查,建立起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为了达到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加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之前的目的,需要有一批直接面对群众的基层服务人员,于是产生了一种新型职业——网格员。
这份职业听起来就猜得到,负责的具体工作和事项内容一定烦琐枯燥。你想啊,网格是什么样的?纵横交错!落实到各个社区,平均每一个网格员要管理五百人。
刚毕业的大学生,经常把这个工作当作跳板,骑驴找马。唯一的优点就是网格员工作自由度更高,不用一直待在办公室里。
桃源小区的网格员陈潘,和别人不一样,她是把网格员这份工作当做事业在经营。她两年前从名牌大学毕业,本来在沿海发达地区有一份高薪的体面工作,做得还挺不错,就在要提拔她做干时,她毅然辞职回到武汉老家。
为什么呢?因为她母亲突然病重,为了方便随时回家照料母亲,她通过了民政局的统一招考,当上了桃源小区的网格员,隶属于居委会的事业编制。
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以“三活”“四清”“十逢十必报”为标准。“三活”即网格员对责任网格的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源准确掌握,成为本网格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四清”是指每名社区工作者都要对所负责区域的情况掌握清楚,做到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十逢十必报”是网格员要按照区委“十逢十必报”的要求,及时发现和准确掌握辖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不稳定因素,并及时上报街党政办。
可想而知,年轻貌美又高学历的陈潘每天忙成什么样子。关键她的辛勤付出和收入还不成正比,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两千七百块钱,外加餐补六百块。
和她关系好的亲人朋友,除了原本就是基层干部退休的父亲陈建国,没有任何人支持她的决定,包括逐渐康复中的母亲大人。不过她不在乎,母亲三十六岁才怀上她,冒着当高龄产妇的风险,不顾生命安全拼尽全力生下了她。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她从不后悔。
元月二十号的中午,陈潘难得有空回家吃父亲做的爱心午餐。
“潘潘啊,多吃一点,你看你都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了!饭菜要都吃完啊,我做得好辛苦的。”陈建国一脸责备的表情,手上一直没停,不断地往女儿碗里夹菜。满桌子的美味佳肴,都被他夹了个遍。
望着自己碗里堆成小山丘还冒尖儿的饭菜,陈潘苦笑道:“爸,也就您觉得我瘦啊......”说实话,自己一米六五,体重一百二十斤,哪里瘦了?现在都是流行好女不过百的好吗?
但是看着年迈的父母殷勤盼切的眼神,她把不满的话都吞下去了,自顾自地吃着饭,落实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
总算是吃完饭了,陈潘觉得简直像是受了酷刑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她隔三差五宁愿在居委会待着叫外卖的缘故。
回到自己房间,陈潘反锁上门,拿着手机聊起了微信:“哎,英姐,我都奔三十岁的人了,老爸还规定我必须把碗里的饭吃完才能离座。”
王丽英是隔壁2栋202室的业主,职业是网约车司机。今年三十二岁,离异,带着五岁的女儿冬冬一同生活。她离婚的时候,陈潘还在外地上大学,不知道具体情况。
等自己回来当上了网格员,才从小区的八卦之王蔡阿姨那听说,原来是英姐丈夫在她怀孕的时候出轨女同事,后来对方生了个男孩找上门了。英姐没有跟丈夫闹,也没有跟丈夫出轨的女同事吵,很冷静的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她知道丈夫传宗接代的思想很严重,强扭的瓜不甜,她只要了这个房子和女儿的抚养权,顺利地离了婚。
陈潘和王丽英年纪相差不大,从小一起长大,小时候陈潘父母上班了,就是英姐经常带着她到处玩。现在她长大了,英姐有时候出车不方便带冬冬,就让女儿跟着陈潘父母。陈潘一有空,也会带着冬冬到处吃喝玩乐。
“有爸爸疼就知足吧......我都这么多年没回去过老家了,上次见面还是我结婚呢......”王丽英发来的是语音,只是从语气上,就能听出对方现在有多么艳羡。“我爸妈只想我赚钱了都寄回去给那个不争气的弟弟,他只晓得好吃懒做,跟李叔家里的那个有一拼......”
桃源小区的保安队长李大力,是极为尽忠职守的人。他母亲前些年去世后,父亲受刺激中风瘫痪在床。他老婆袁女士在市里供电厂上班,平时朝九晚五,回家后照顾老的,伺候小的,怨气挺大的。没事就喜欢在群里说些怪话,指桑骂槐。
他们有一个儿子,今年马上就要三十岁了,大专毕业后一直没出去工作过,就在家打游戏啃老。
曾经有人说袁女士是小区最著名的长舌妇,擅长添油加醋捕风捉影;而小区第一的长舌妇,非张博闻大记者的母亲蔡女士莫属,她喜欢八卦,关键是她说的都是事实。
不过陈潘个人觉得,蔡阿姨算不得什么长舌妇,只是闲得无聊,单纯爱好八卦聊天罢了。蔡阿姨这种人,一不造谣生事,二不人身攻击,三还能帮助她快速收集工作所需的信息。所以陈潘觉得,蔡阿姨应该叫八卦之王才对。
“你快看业主群里,袁女士又在传谣了!”王丽英说完后,有发来了一张聊天截图。
上面显示ID为“袁女士”的群友在群里说道:“喝高度酒可以杀死新冠肺炎病毒!多吃辣椒,多喝生姜大蒜水能预防新冠肺炎!”
“我刚问了我儿子,他说不是的呀!”这是ID为“蔡女士”的群友发言。
袁女士明显不服气:“我朋友圈里蛮有名的老中医说的,哪还能有假?”
“我刚问了杜大夫,她说没有这回事哦!”群里ID为“小叶子”的群友,记得是李毅的老婆,还挺有求证精神的。
陈潘看了扶额摇头,拜托,袁阿姨你一点常识都没有吗,朋友圈这种谣言都相信......
正当她准备辟谣的时候,ID“授业解惑”发来了一长串的专业科普:“请您理解一个基本的常识,真正意义上可以杀死病毒的物质是百分之七十的医用酒精。‘75%的浓度’是经过了很多科学实验最终确定‘光谱杀灭病菌’最为合适的酒精浓度。
“杀灭病毒和细菌的整个过程需要酒精加水的共同配合,过高或者过低的酒精浓度杀菌的效果都不是很好。一般来说‘高度白酒’的酒精度数仅能达到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之间,就算达到了所谓的七十度,对于病毒的杀灭能力也并不是很强。”
“更需要值得您注意的是,酒精真正能够发挥杀灭病毒和细菌的作用,其前提是要能直接作用在病菌表面上。一般来说,使用医用酒精消毒杀菌就是直接用酒精喷洒或者擦拭可能存在病菌的物体表面。也就是说,根本上讲并不是通过饮用的方式接触病菌。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说,主要是通过呼吸道进入感染,而您喝进去的白酒是通过消化道进入,方式存在根本上的不同。酒水进入肚子里之后,很快就会被吸收进入我们的血液,接下来会被代谢分解,其实并不存在和病毒接触的机会,您觉得会有机会杀灭病毒吗?
“学会科学地分析,就能明白靠喝白酒不存在抗病毒的作用。而且酒精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会增加健康风险。老百姓饮用高度酒,特别是如果这酒中还掺有甲醇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失明甚至死亡。同时,饮酒与一些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有关,这些疾病可使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授业解惑”这个ID的主人,名叫戴磊,是武汉市某重点大学生物系的副教授,因为妻子想要定居国外而离婚了。这对夫妻纯粹是因为三观不合,不存在感情出轨这种问题。他们的儿子戴落在国外就读名校,每年就过年期间会回来一趟。结果今年因为疫情,他被困在武汉,就目前情况看他连下学期能否顺利入学都不能保证了。
好在戴家养了一只聪明伶俐又乖巧通人性的边牧,否则家里那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低气压负能量。
“蔡女士”:“那辣椒、生姜和大蒜呢?”
还别说,蔡阿姨的求知欲还是挺旺盛的。陈潘看了,脑内小剧场演绎了生物学专家如何沦落到给无知中年阿姨科普生活常识的一出戏。想着想着,她自己笑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