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二十四章 一碗米酒酿深情
老战士们随月婷来到了山顶的居民区,被眼前的景象给“吓”到了。
只见村口的那一片空地上,早已经摆好了十几张样式不一的长桌,旁边是各色各样的椅子,一看就知道是从各家各户拿来的。
此时,妇女和孩子们不断地从一户人家中端着各种刚出锅的农家菜肴上桌,见到老战士们,都有些害羞地向他们微笑,然后又很快地回到了那户人家中。
“月婷,这是?这也太......”邓长河心想不妙,本来此次来村里考察的初衷,就是不想太过劳师动众,但是看到眼前这个情况,觉得对村民们因他们的到来而忙碌很是抱歉。
“邓伯伯,乡亲们就是这么热情,我也没办法。”王月婷说。
“哇,这菜的水平真不错,”钟大成上前闻了闻菜的香味,说道:“是哪位大厨在掌勺啊?我们看看去!”
说着,大家都好奇地挤向了那户人家,先是走进了一个小庭院,厨房便设置在小庭院的边上,此时,有一个人正在厨台边龙飞凤舞地挥舞着铲子炒菜,一旁有几个妇女和孩子在帮他打下手。
邓长河等人上前一看,这个正在挥舞锅铲的大厨不是别人,正在之前他们在梯田里帮忙他除草的杨金海。
“金海兄弟,怎么是你啊?”邓长河惊讶道:“刚才我还在想你怎么那么快就回去了,原来,你是给我们准备晚餐来了?”
“哦,金海叔,我明白了,是你回来告诉了杨奶奶,组织大家帮邓伯伯他们准备晚餐的对吧?”王月婷恍然大悟道。
“真是辛苦你啦,金海兄弟!”钟大成也说道。
“嗨,就一顿晚餐,不辛苦的,还有两个菜就好了,你们到外边去等吧,这里太挤了。”杨金海憨憨地一笑,说道。
“那好,邓伯伯,王叔叔,我们就出去吧,都挤在这里太碍事了。”王月婷说着,领着大家出去了。
刚走出门,几个人便碰到了杨奶奶,她刚从家里拿来了一大碗的糍粑,说道:“这个糍粑啊,要放在火山烤才能吃,月婷啊,你去帮我用一盆木炭来。”
“哎,”王月婷刚要答应,方原说:“月婷你别动了,你多陪陪大家聊聊天,弄火盆的事我在行,就交给我吧。”
方原说着便回到杨金海家的厨房准备炭火去了,王月婷将老战士们都领到长桌旁坐下,让杨奶奶也坐下来,便闲聊便等待菜上齐。
这时,不断地有村里的老人向大家走来,每走来一个人,老战士们都站起来迎接,这些老人一个个都是七八十岁的样子,甚至更老,如果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那么也可以说“村有多老,如有多宝了。”
这些老人家,是这个村子里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他们在这里生活了那么多年,是对这个村子最有感情,也是最了解村子里的任。
“这是杨爷爷,这是陆爷爷......”王月婷依次把这些老人介绍给老战士们,东升村最大的两个姓氏便是杨和陆,其中少数民族也占了多数。
村里的老人家们都坐了下来,老战士们纷纷向他们问好,虽然老战士的年龄大多都可以当爷爷了,但在这些老人家面前,还是恭恭敬敬的晚辈。
村里的老人家们普遍不是很会说普通话,王月婷便充当了他们和老战士之间的翻译官,别看王月婷来到村里只有几个月时间,她已经基本掌握了与习惯使用本地方言交流的村民们沟通的能力。
“爷爷们说,他们还小的时候,就见过红军,那时候,有一支红军经过这里。”王月婷说。
“红军?那应该是在长征的时候吧?”王志毅说道。
“34年,34年,”杨爷爷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是在、在34年,红军经过我们这里,那一年,我六岁......”
随后,杨爷爷断断续续地把当年红军经过此地的故事告诉给了大家,原来,那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战略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进行长征。那一年,红一方面军突破了敌人设置在湘江上的第四道封锁线,沿着湘桂边境的山区向西前进,分三路来到了龙胜县。
由于连年征战,当地的百姓对部队十分恐惧,抱着深深的戒心,见到红军来了,以为是和以前的军阀一样,纷纷往深山里躲避,为了消除隔阂,红军派了一名师长去和百姓做工作,与他们会谈,向他们宣讲了我党的性质、任务及民族政策,消除了他们对红军的偏见和误解。后来,红军虽然走了,但他们鼓励当地少数民族向压迫势力奋力反抗的精神一直影响着附近的百姓。
红军在龙胜停留了10天左右,播撒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当地群众的拥护之下,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出了灿烂的民族团结之花,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交融、不分彼此。
当地百姓就是靠着这份信念,一直坚持与敌人势力作斗争,直到迎来了最终的解放。
“杨爷爷说,您们是由红军一脉相承下来的,你们来,就像是当年红军来一样,所以,一定要给你们最高规格的欢迎!”王月婷说。
听完了杨爷爷说的故事,老战士们无不动容,原来早在八十多年前,我党和我们的部队就在当地百姓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火种,而这一份火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成为了大家继续向小康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
这时,几个妇女端着好几大锅鸡汤上了桌,这些鸡都是用当地百姓自制的厚厚瓦罐煲煲出来的,盖子一掀开,浓香扑鼻,这就是老战士们在上山的时候远远就闻到的浓郁香气。
“开饭咯!”杨金海边说便大踏步向大家走来,他手中拿着两坛子村民们自制的米酒,给每位老战士面前的陶碗都满上了。
杨爷爷用颤巍巍的手将酒碗举了起来,大家也纷纷将碗举起来。
“一碗米酒酿深情。”杨爷爷说道:“你们永远是我们最欢迎的客人,我们永远是你们最真诚的朋友,干杯!”
“干杯!”众人一起说道,一碗米酒,一饮而尽,一份深情,绵绵不绝。
此时,长桌旁已经坐满了人,村子里大部分人都汇聚在了一起,开始享受起这顿独特的农家长桌宴。
这时,老战士们才知道,这一桌子的长宴,都是村里人从各家自发拿出来的,有的村民拿来了腊肉腊肠,有的村民拿来了活鸡活鸭,有的村民在自家菜地摘来了新鲜的蔬菜,也有的村民特意到溪水小河里,抓来了肉质鲜甜的野生鱼......
不过,所有的菜品中,还是要数凤鸡炖汤最为鲜美。
为了款待老战士们,村民们炖了七八只凤鸡,给每个人都盛上了一碗浓浓的冒着热气的鸡汤。
大家就着醇香味儿沽沽一碗下肚,将劳作了一天的辛苦一扫而空。再夹上一大块炖烂的细嫩有嚼劲儿的肉送进嘴里,让大家都发出“人间美味不过如此”的感叹。
“金海兄弟,你炖的鸡汤有什么秘诀?那么好吃!”钟大成忍不住问道。
“没有秘诀啊,就是普普通通的做法,除了盐,也没有放别的调料,真的没有什么秘诀。”杨金海说。
“我知道这道鸡汤不一样之处。”邓长河说道:“这让我想起以前在云南吃过的板栗鸡,其实想要做用鸡一道好吃的菜,最重要的,就是鸡要好。”
“没错,我们平时住在城里,其实很少呢个买到真正好的鸡,最好的鸡,都在乡下,都被你们这些老乡给享受了,哈哈!”江伟峰也说道。
“还有一个秘诀,”王月婷说:“那就是金海大叔炖鸡的时候,用的是我们后山的山泉水。”
“哦?山泉水?那可是好东西啊!富含矿物质,营养的很!”江伟峰说:“什么时候带我们去弄几壶过来?”
“明天就带你去,让你好好装上几大壶,回家喝个够!”邓长河说,引得大家都笑起来。
吃过了这顿朴实但每位又丰盛的晚餐,邓长河和王志毅自然是第一时间要给这顿晚餐算钱。
不过,不管是杨金海、杨奶奶还是杨爷爷,这顿饭由全村人凑起来的长着宴钱村民们是绝对不会收钱的。
虽然之前答应了会收这笔钱,但那也只是为了把这群老战士“骗”上来而已,现在大家都吃饱喝醉了,自然便可以“过河拆桥”了。
当然了,军人也是一诺千金,说要付钱那就一定会说到做到,虽然村民们坚决不收饭钱,但变通一下,将这笔钱用别的方式交给村里,也不是件难事。
“明天,我们有的时候理由把这些钱给到他们,你们就放心吧。”王志毅对大家说,大家这才安下心来。
此时,村民们已经把长桌都撤走,还在空地中央烧起了一堆小小的篝火。
夏日里,村民们都喜欢聚集在这里纳凉看月,而烧这一堆小小的篝火,不仅能够将飞蛾蚊虫都吸引过去,免得它们对人进行骚扰,又可以作为天然的光源,和天上的月亮是相映成趣。
此时已是夜深,几乎全村的人都来了,大家或是席地而坐,或是依靠在附近的墙边,把二十多个老战士围在空地中间。一些淘气的孩子们爬到了树上,有的爬到了屋顶上。
几个年长的奶奶和爷爷,坐成两排,唱起了山歌。
胡闻名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赶紧把这些歌声用手机给录了下来。
村民们的山歌是对老战士们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唱完了山歌,老战士们都纷纷鼓起掌来。
随后,老战士和村民们彼此来了一场敞开心扉,真诚的夜谈会。
篝火渐渐熄灭,夜谈会也结束了。此时,老战士们被一个个分别安排到了有空房空床的村民家中,而不是他们之前想要住的帐篷,毕竟夜里山中湿气严重,在屋外露营,会对这群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因此,哪怕有人需要两人挤一张床,也都要让所有人都住进屋子里。
这一夜,邓长河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此时农家米酒的后劲才冒上头来,他看着窗外的明月,思绪万千。
纵有千般热情,但扶贫毕竟是一场如此艰辛的路程,他禁不住回想起刚入伍在雪域高原上向老排长陆立国问起过的那句话,只是现在这句话应该改为:“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胜任一名合格的扶贫志愿者?”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由无数繁琐的细节所组成,但更重要的是,与当年在冰天雪地中能够忍受最恶劣条件坚持巡逻一样,是因为心中存在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相信我们的党,相信它能够带领我们,打赢每一场最艰苦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