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风云更新时间:2021-08-03 22:25:31
释放阅读上一章
大院风云

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三十四章 抗日联合会(二)

“你是从哪里来的?”

“我从洛满街过来,是龙城中学毕业的。”

“你呢?”

“我是龙城中学毕业的,我家在成团舟村。”

“我是柳江国中的。”

“我是成团小学的国文老师。”

......

年轻人见了面,彼此热情地打着招呼,互相介绍各自的情况。

除了当地中学生、中小学的青年教师,以及从龙城、桂林各个中学校回乡的同学,还有从龙城市内疏散到乡下来的知识青年,为了一个共同的抗日目标,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终于走到了一起。

“同学们,老师们,青年朋友们,日本鬼子已经占领了我们的家乡,他们的铁蹄所到之处,烧杀霪掠无恶不做,是可忍孰不可忍,作为家乡的热血青年,我们必须挺身而出,组织起来,和日本鬼子斗争到底,誓死保卫我们的家乡,保卫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必须克服消极悲观和恐日的情绪,依靠自己的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才能自己挽救自己。”作为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发起者之一和临时召集人,柳生受委托向与会人员作动员报告,他站在高高的讲台上,面对群情激愤的与会者,慷慨陈词。

柳生话音刚落,台下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紧接着有人带头喊起了口号。

“组织起来,保家卫国!”

“不打败日本侵略者誓不罢休!”

“让日本鬼子有来无回!”

激昂的口号声久久回荡在成团小学简陋的礼堂内。

大会以“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的名义正式发出宣言,号召家乡广大青年“发扬爱国精神,力挽狂澜,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同时鼓舞家乡群众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依靠自己的力量打击日军进行自救。

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成立后,为了扩大影响,广泛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思想和主张,通报前方抗战消息,树立抗战信心,鼓舞抗战士气,激励抗战斗志,决定仿照《八桂日报》龙城版的形式出版一份抗日油印小报,名字叫就《解放报》,由石宝担任编辑,从外地来的张天伦负责刻印。以成团为中心往各乡镇扩散发行,主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动群众树立信心,拿起武器打击敌人。队员们并不知道,正是这个不苟言笑的张天伦,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原来他就是一直隐藏在普通群众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即使是在抗日联合会和日后的抗日青年挺进队里,他也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游击队员,虽然工作上兢兢业业,战场上冲锋在前,但却从未泄露过自己的共产党身份,瞒得严丝合缝。哪怕是面对一心寻找共产党领导的柳生、石宝、韦开盛和韦三金等并肩作战的生死战友,也从未露出半点破绽。张天伦之所以要隐瞒自己地下党的身份,是因为这支抗日队伍的创建者虽然都表明了态度要寻找共产党的领导,但整个队伍成员来自各个乡镇村屯及龙城等地,互不了解各自的底细,一时复杂难辨,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为了慎重起见,组织上要求张天伦加入进来后,奉命“隐藏身份,不必开展活动,只是从旁观察,见机行事,确保队伍不走错误道路”。

刚刚成立的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没有经费,要办报得买油印机、蜡纸、油印纸、印油等设备材料,都得花钱,有人提议大家凑钱解决,还是柳生痛快,一口应承下来:“用不了多少投资,这个钱就由我来出吧,也算是我的一份心意。再说,我家这么大的家业,不差这点钱呢。大家回去认真开展工作,安心组织人员,先把队伍拉起来才是正经。”

印刷设备、材料解决了,但要大量印刷宣传抗日的报纸,在日军到处横行的成团乡,可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和疏忽,必须秘密进行,做到万无一失,万不可走漏了任何风声,否则,以鬼子的残忍狠毒,后果将不堪设想。

究竟在哪里编印才最保险呢?几个人又聚集在柳生家的炮楼里悄悄地商量起来。

“不用说了,当然是我家里啦。石宝,你们就在家里搞吧,家里有个地下室,最安全了,没有人能够发现,佣人和长工们都不晓得呢。”柳生早早有了稳妥的安排。大家一番讨论,认为柳生说的办法比较牢靠,便同意了柳生的提议。

《解放报》的稿件来源主要从在融县复刊的《八桂日报》龙城版的新闻稿获得,直接摘抄转载,同时柳生还特意到龙城请人修复了一台旧的收音机,每天收听大后方的抗战消息,从中选取相关资讯予以刊登。这样就完美地解决了稿件的问题。有时候,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新闻,还得配发短评或“社论”。

“柳生,这篇稿子麻烦你写个评论稿,要得急呢。”每当稿子需要配发短评或“社论”,石宝就会临时点柳生的“将”。

“我只怕写不好呢。”柳生谦虚道。说这话的时候,其实他的头脑已经开始在琢磨构思了。

“哎呀,这个事非你莫属了,哪个不晓得你的理论水平高嘛。”

“我试试,写得不好别笑话。”

柳生走到书桌前,摊开稿子,凝神定气,不一会,一篇评论稿就出来了,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理有据深入浅出。

“柳生,你可真是个人才啊。”石宝一边读着稿子一边由衷地夸赞着,“终于见识了什么叫才思敏捷。”

“你莫水我了,我这可真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柳生嘴里谦虚着,心里却是乐呵的。

《解放报》三天出版一期,印出来后,大家便将报纸藏在包裹里或箩筐底、提篮中,各自装作赶圩或走亲戚的样子,绕开可疑的汉奸耳目,分别拿到成团圩和各个乡镇趁机散发。报纸很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鼓舞了群众的士气,各地青年纷纷来到成团,与联合会联络,共同商讨抗日保家乡的具体行动,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一时成为联系团结爱国青年的中心。

“你参加青年抗日联合会了吗?”

年轻人相见,私下里就会悄悄地向对方打探。

“没有呢,也没见他们有啥动作哇。”被问的人搔搔脑袋,黯然回答。

“那还不赶紧的,马上要组织队伍打日本了!”问的人贴着对方的耳朵神秘地嘱咐。

“那你参加了么?”被问的人反问道。

“我?早就参加了。”问的人便显出一脸的骄傲来,神气十足的样子。

“那你引荐引荐我啊,她娘的,我早就想和鬼子真刀真枪地干仗呢!”被问的人也有点性急了。

“那好吧,回头我给你把名字报上去。”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字號
缩小
18
放大
背景
目录
设置
客户端

第三十四章 抗日联合会(二)

书名:大院风云
作者名:辰子
更新时间:2021-08-03 22:25:31

“你是从哪里来的?”

“我从洛满街过来,是龙城中学毕业的。”

“你呢?”

“我是龙城中学毕业的,我家在成团舟村。”

“我是柳江国中的。”

“我是成团小学的国文老师。”

......

年轻人见了面,彼此热情地打着招呼,互相介绍各自的情况。

除了当地中学生、中小学的青年教师,以及从龙城、桂林各个中学校回乡的同学,还有从龙城市内疏散到乡下来的知识青年,为了一个共同的抗日目标,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终于走到了一起。

“同学们,老师们,青年朋友们,日本鬼子已经占领了我们的家乡,他们的铁蹄所到之处,烧杀霪掠无恶不做,是可忍孰不可忍,作为家乡的热血青年,我们必须挺身而出,组织起来,和日本鬼子斗争到底,誓死保卫我们的家乡,保卫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必须克服消极悲观和恐日的情绪,依靠自己的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才能自己挽救自己。”作为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发起者之一和临时召集人,柳生受委托向与会人员作动员报告,他站在高高的讲台上,面对群情激愤的与会者,慷慨陈词。

柳生话音刚落,台下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紧接着有人带头喊起了口号。

“组织起来,保家卫国!”

“不打败日本侵略者誓不罢休!”

“让日本鬼子有来无回!”

激昂的口号声久久回荡在成团小学简陋的礼堂内。

大会以“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的名义正式发出宣言,号召家乡广大青年“发扬爱国精神,力挽狂澜,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同时鼓舞家乡群众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依靠自己的力量打击日军进行自救。

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成立后,为了扩大影响,广泛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思想和主张,通报前方抗战消息,树立抗战信心,鼓舞抗战士气,激励抗战斗志,决定仿照《八桂日报》龙城版的形式出版一份抗日油印小报,名字叫就《解放报》,由石宝担任编辑,从外地来的张天伦负责刻印。以成团为中心往各乡镇扩散发行,主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动群众树立信心,拿起武器打击敌人。队员们并不知道,正是这个不苟言笑的张天伦,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原来他就是一直隐藏在普通群众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即使是在抗日联合会和日后的抗日青年挺进队里,他也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游击队员,虽然工作上兢兢业业,战场上冲锋在前,但却从未泄露过自己的共产党身份,瞒得严丝合缝。哪怕是面对一心寻找共产党领导的柳生、石宝、韦开盛和韦三金等并肩作战的生死战友,也从未露出半点破绽。张天伦之所以要隐瞒自己地下党的身份,是因为这支抗日队伍的创建者虽然都表明了态度要寻找共产党的领导,但整个队伍成员来自各个乡镇村屯及龙城等地,互不了解各自的底细,一时复杂难辨,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为了慎重起见,组织上要求张天伦加入进来后,奉命“隐藏身份,不必开展活动,只是从旁观察,见机行事,确保队伍不走错误道路”。

刚刚成立的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没有经费,要办报得买油印机、蜡纸、油印纸、印油等设备材料,都得花钱,有人提议大家凑钱解决,还是柳生痛快,一口应承下来:“用不了多少投资,这个钱就由我来出吧,也算是我的一份心意。再说,我家这么大的家业,不差这点钱呢。大家回去认真开展工作,安心组织人员,先把队伍拉起来才是正经。”

印刷设备、材料解决了,但要大量印刷宣传抗日的报纸,在日军到处横行的成团乡,可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和疏忽,必须秘密进行,做到万无一失,万不可走漏了任何风声,否则,以鬼子的残忍狠毒,后果将不堪设想。

究竟在哪里编印才最保险呢?几个人又聚集在柳生家的炮楼里悄悄地商量起来。

“不用说了,当然是我家里啦。石宝,你们就在家里搞吧,家里有个地下室,最安全了,没有人能够发现,佣人和长工们都不晓得呢。”柳生早早有了稳妥的安排。大家一番讨论,认为柳生说的办法比较牢靠,便同意了柳生的提议。

《解放报》的稿件来源主要从在融县复刊的《八桂日报》龙城版的新闻稿获得,直接摘抄转载,同时柳生还特意到龙城请人修复了一台旧的收音机,每天收听大后方的抗战消息,从中选取相关资讯予以刊登。这样就完美地解决了稿件的问题。有时候,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新闻,还得配发短评或“社论”。

“柳生,这篇稿子麻烦你写个评论稿,要得急呢。”每当稿子需要配发短评或“社论”,石宝就会临时点柳生的“将”。

“我只怕写不好呢。”柳生谦虚道。说这话的时候,其实他的头脑已经开始在琢磨构思了。

“哎呀,这个事非你莫属了,哪个不晓得你的理论水平高嘛。”

“我试试,写得不好别笑话。”

柳生走到书桌前,摊开稿子,凝神定气,不一会,一篇评论稿就出来了,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理有据深入浅出。

“柳生,你可真是个人才啊。”石宝一边读着稿子一边由衷地夸赞着,“终于见识了什么叫才思敏捷。”

“你莫水我了,我这可真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柳生嘴里谦虚着,心里却是乐呵的。

《解放报》三天出版一期,印出来后,大家便将报纸藏在包裹里或箩筐底、提篮中,各自装作赶圩或走亲戚的样子,绕开可疑的汉奸耳目,分别拿到成团圩和各个乡镇趁机散发。报纸很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鼓舞了群众的士气,各地青年纷纷来到成团,与联合会联络,共同商讨抗日保家乡的具体行动,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一时成为联系团结爱国青年的中心。

“你参加青年抗日联合会了吗?”

年轻人相见,私下里就会悄悄地向对方打探。

“没有呢,也没见他们有啥动作哇。”被问的人搔搔脑袋,黯然回答。

“那还不赶紧的,马上要组织队伍打日本了!”问的人贴着对方的耳朵神秘地嘱咐。

“那你参加了么?”被问的人反问道。

“我?早就参加了。”问的人便显出一脸的骄傲来,神气十足的样子。

“那你引荐引荐我啊,她娘的,我早就想和鬼子真刀真枪地干仗呢!”被问的人也有点性急了。

“那好吧,回头我给你把名字报上去。”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