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一百三十四章 报名参加
“大家肯定知道,这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成长机遇,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相较于以往的出差任务,这次的环境将更为艰苦,甚至可以说是恶劣。在此,我们呼吁党员和业务骨干率先垂范,踊跃报名。作为党员,我们必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毕院长强调任务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同时激励党员和业务骨干带头接受挑战,展现先锋模范作用。
众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周一博满眼激动地看着张月伴,又转头看了看周东,在喃喃开口,“周东,我把这么宝贵的机会让给你了。”
“你这是为了结婚才选择不去的吧?怎么能说是让给我呢?”周东无奈地揭穿了周一博的借口。
“我真的羡慕你和芦西,她能陪你去现场,而我如果出去勘验,只能和张月伴分开。我和她婚期都定了,这个时候肯定不能去现场了。”周一博嘴里说着遗憾,但是看向张月伴的眼神却是高兴炙热的。
“可我和芦西也打算考研......”周东看向芦西,只见芦西点了点头,然后她举起了手。
“我报名参加!”芦西微笑着看着张月伴,张月伴同时报以微笑地看着她,而后又看向了周东。
只见周东也举手,迎合芦西,“我也报名参加。”
毕院长与张万鹏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们深知,一旦这两位中心的业务骨干亲临现场,定能洞察那些平时难以察觉的问题,并且带回大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数据。
会议结束后,芦西和周东各自回了宿舍放行李。
张月伴陪同芦西回到宿舍,在她们刚刚踏入房间的那一刻,张月伴便转身锁上了门,并急切地询问起芦西在周东家发生的一切。
“什么?”张月伴听到芦西告诉她他们已经订婚的消息时,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你们竟然也订婚了,这进展也太快了吧?”
“你不是还说给我们打个样,让我们加快进度吗?”芦西刚准备打开行李整理衣物,却被张月伴按住了她的手。“快别收拾了,你这报名要出差,马上又要走了,还整理什么?”
“也对。”芦西放下行李包中的衣服,叹了一口气,缓缓地说,“月月,我这也太忙了点。感觉每天都在出差的路上,你说你这马上和周一博结婚了,要是他偶尔出差,你们分开了可怎么办?”
芦西将张月伴的手机拿出来,还给了她。
“走一步看一步吧,你没注意到今天周一博听说能到现场全程勘探,他眼睛都放光了。”张月伴拿着两个手机摇了摇,“这不是有手机了吗?大不了,天天打电话呗。”
“也对!”芦西眉开眼笑地夸奖她,“这次真是多亏了你们两个手机,帮了我一个大忙。否则,周东家那边不通电话,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将消息传达给我的父母,更别提让马婧云的父母去周东家接她回家了。”
“当我接到你电话,听你说马婧云怀孕了,并且咬定是周东孩子,还要强嫁给他,我整个人都吓懵了,心想这可是有理都说不清了。”张月的语气从担忧转为喜悦,“没想到你婆婆真是能人她不仅妥善解决了事情,还让你们俩直接订了婚。”张月伴给芦西竖起了大拇指,“你这是因祸得福。”
“确实如此”芦西点头微笑,眼中流露出一丝敬意,“周东妈妈的智慧实在令人钦佩。在我住进她家的那段日子里,马婧云试图找我的麻烦,想让我离开周东家,但他妈妈总能巧妙地化解这些难题。现在回想起来,她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人。”
张月伴轻挽着芦西的手臂,温柔地询问,“今天下午我打算请假去拍婚纱照,你和周东要不要也考虑一下,我们一起去拍怎么样?”
芦西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惊讶。
于是,还有一下午假期的芦西、周东陪着张月伴、周一博,一同拍摄了婚纱照。
“我感觉,从我们开始在一起,到挑选婚纱,再到订婚、拍摄婚纱照,一切都仿佛有人赶着我们往前走一样?”芦西疲惫地倚靠在周东的怀中,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倦意。
“你不是心甘情愿和我在一起的?”周东轻声询问,同时成为芦西的依靠,让她可以安心地倚靠在他身上。
继续打趣地对芦西说,“现在想要反悔已经太晚了,婚纱已经买好了,婚也已经定下,婚纱照也已经拍完,只剩下领证和办酒席了。”
芦西依偎在周东的怀中,笑得浑身颤抖,“在我们正式领证之前,似乎还有反悔的机会呢?”
“那我这次回家,得好好跟妈妈谈谈,把户口本拿过来,争取在出差之前把结婚证先领了。”周东从身后温柔地拥抱着芦西,头轻柔地倚靠在她的肩头。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交换着甜言蜜语,偶尔还轻柔地摇摆着身体。摄影师目睹了他们之间的甜蜜,不禁拿起相机,捕捉下了这一刻温馨的合影。
随着快门的轻响,画面定格在了两人幸福的瞬间。芦西和周东相视一笑,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他们停下了脚步。
拍完婚纱照,夜色已深,时钟指向了晚上9点。芦西和周东回到家中,向父母报告了即将出差的消息。
“怎么又得出差?”芦西的母亲带着一丝遗憾的语气问道,目光在两人身上徘徊,“这次要出差多久?”
芦西轻轻摇了摇头,顺手将手中的橘子递给了周东,示意他帮忙剥开。
她回答母亲说,“妈,具体时间还不好说,得看整个项目的进度。”
“西西,你俩这订婚了,我还说给你准备结婚的东西,那周东妈妈和爸爸过段时间说要来家里,商量你们结婚的日期,你们都不在,这怎么商量呢?”芦母有点责备地看着两人。
芦西和周东都深刻地意识到,作为党员和科研工作者,直接在项目施工现场收集资料对于研究工作来说具有极其关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