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杀敌爆装备,富养童养媳更新时间:2025-03-21 14:50:51
释放阅读上一章
明末:杀敌爆装备,富养童养媳

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12章

武长风走进里屋,母亲霍红正在织布,一台简陋的织机,那种单调的动作,木梭在经线间往复穿梭,日复一日重复着枯燥的轨迹,。

每日不停,有时夜间做到鸡叫,才休息一会,织出布匹换一些钱米,她的技艺很好,织出的布往往很受欢迎。

霍红眼下不到五十岁的年龄,岁月已经将她的青丝熬成霜雪,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深,不过她总是将鬓发抿得齐整,粗布襦裙浆洗得泛白。

或许是霍红太过专注,武长风走进屋时,霍红还未察觉武长风进来。

屋内光线不是很好,武长风隐隐可以看到母亲脸上刚强的轮廓,他叫了声:“娘亲。”

织机声戛然而止。霍红转头时,眼角细纹堆叠成温柔的褶皱:“风儿当值回来了?”

她站起身来,仔细打量武长风:“倒是没见瘦,看来军内有贵人照拂呀。对了在城内当值可是辛苦?”

武长风垂眸笑道:“不过巡防城门罢了。就是有些无聊。”

霍红笑道:“吃官家饭是这样子的。要我说,最好一直无聊下去,免得行军打仗,为娘心慌。”

武长风憨笑着,未接话。

如果母亲知道自己砍杀五个建奴铁骑,一定会吓一跳吧?

此时,霍红看了看天色,道:“时候不早了,该做晚饭了。娘亲自下厨,给你做些好吃的。”

武长风摆摆手:“我在军营吃过回来,不用带我的份。”

霍红瞪了武长风一眼:“这孩子,越来越见外了。军营的伙食哪有娘亲的味道。”

武长风恍惚一下,呆愣原地。

......

霍红在灶台上忙活着,手上一团白面不住变幻形状,郑秀娘在旁帮忙。

武长风则是换了一身粗衣常服坐在一旁观看。

那双布满裂口的手掌正将面团抻成银丝,案板上的节奏恍若沙漏,丈量着二十年晨昏。

霍红的技艺很好,动作如行云流水,看着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记忆中,前身从小最喜欢就是吃她擀的白面拉条子了。

不过白面珍贵,农家人哪舍得随便吃,多是拿小麦去换一些粗粮回来吃,那些白面馒头,白面拉条,只有在年节时才能敞开肚子吃。

眼下时节不好,普通人家能吃上黑面蒸馍烤饼就不错了,许多青阳村人现在都是用麸子混合野菜,甚至草根树皮来吃。

后世提倡白面、麸皮混合一起吃,认为这样更有养生、保健作用,天天白面馒头,其实营养都丢光了,不过在这个时代,能天天吃上白面,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了。

霍红一边干活,一边与武长风谈论家事,除了田地的农活,她还絮絮说着田亩赋税,仿佛二十亩薄田的收成不过是算盘珠上拨弄的数字。

或许是她认为儿子己经懂事了,可以为自己分忧了,所以话不免多了一些。

夏税早己交过,秋粮的征收很快又要开始,不过上个月鞑子来劫掠过,宣府各地大为遭殃,很多地方家空如水,希望官府能减免秋粮的征收,否则到了明年真不知怎么办。

明季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粮。

规定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

行“一条鞭法”后,夏税、秋粮大都征银。

武家现在只余二十几亩地,由于不是近河良田,加上干旱不断,眼下小麦出产量每亩不到一石,一年收入约在二十石。

从万历年的辽饷开始,到眼下的崇祯七年,大明己有过几次的田赋加税,正税其实不多,可怕是地方上附生出来的无数加派。

还有地方官绅将他们应纳钱税转派到小民头上,象武家这样的小自耕农,负担是越来越沉重。

由于征银,只得将麦米换成银子,又要忍受一次商人的盘剥,这样交了税后,所得己是去了一大半,籽种、农具、债息等等费用还不含在内。

余下是家口的嚼头,以三口之家一天吃食一升五合计,余粮仅足支用数月,这样到了第二年的粮食出产期,还有数月的空白,这就是所谓的青黄不接了。

往常丰年时,武家还能自给,或是用织布养蚕的收入来弥补一下,不过遇到这种灾荒之年,事情就难办了。

如果家无积蓄,或是想尽办法也不能度过这段空白期,一般人家除了鬻妻卖子,就只能借高利贷了。

不过借高利贷更无异于饮鸠止渴,和宣府州各地的商计一样,这境内的高利贷也是由那些官绅在控制,这些官绅,明面上饱读诗书,其实背后行事狠毒,借一次高利贷,最终的结果就是进一步的贫困和彻底的破产。

霍红一一道来,言语虽然轻松,相信武家可以渡过各种难关,这些年都是这样过来的,不过内中的沉重与艰辛武长风却是可以体会到。

武长风伸手掏入怀,二十两银子轻轻放在桌面上:“可以应付一阵。”

霍红一愣,沾满面粉的手指在脸上擦了擦:“哪里来的银子?军饷发下来了吗?不对,一年的军饷也没这么多呀。”

明末,一个士兵一年的军饷大概在十八两左右,这还是能支付的前提下。

多半是一年半载都拿不到一回,即便拿到,肯定也会被上面抽水,远远不足十八两。

武长风道:“表现良好,队长赏赐的。”

霍红犹豫一下,推了回去:“在外做事,也要懂得人情世故,我说这个意思你懂吗?不能别人给你就要,你要还给队长,队长在给你多少,那才是你的。”

霍红猜测,可能是儿子跟随军队打了胜仗,上面有监督大人亲自赏下来的银子,队长等人无法截留,全额发放了。

但该孝敬的还得孝敬。

尤其是儿子脑子有些浑憨,作为母亲必须指点他怎么做。

武长风挠挠头:“这就是队长亲自给我的。”

霍红神色震动一下:“真的?”

武长风点点头。

霍红夸赞一声:“我的好儿子出息了呀!”

这下就放心了。

队长亲自给的,那就说明队长等人已经截留过,倒是不需要多此一举了。

霍红越看自己的大儿子越是欢喜。

当今正是缴税的时候,这笔钱简直就是及时雨,能帮助一家人平安渡过一年!

霍红连忙便把银子收起来,刚想藏进箱子,犹豫一下,反身回来,捏出一块银子,塞进郑秀娘手中,语重心长的说道:“吾儿不懂儿女私情,赚了钱,也没给你买东西,为娘便给你一些,你喜欢什么,自己买什么。”

郑秀娘慌张的摆手,脸色羞红的说道:“哥哥,哥哥给我买了胭脂,可,可香了。”

霍红一副震惊的神色,转头看向武长风。

真是出息了啊!

都知道给未来的媳妇买东西讨欢喜了!

“那也拿着。”霍红笑的异常开心。

一扫阴霾,做饭的速度更快了。

灶膛火星噼啪炸开,映得满室生辉......

字號
缩小
18
放大
背景
目录
设置
客户端

第12章

作者名:三疯
更新时间:2025-03-21 14:50:51

武长风走进里屋,母亲霍红正在织布,一台简陋的织机,那种单调的动作,木梭在经线间往复穿梭,日复一日重复着枯燥的轨迹,。

每日不停,有时夜间做到鸡叫,才休息一会,织出布匹换一些钱米,她的技艺很好,织出的布往往很受欢迎。

霍红眼下不到五十岁的年龄,岁月已经将她的青丝熬成霜雪,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深,不过她总是将鬓发抿得齐整,粗布襦裙浆洗得泛白。

或许是霍红太过专注,武长风走进屋时,霍红还未察觉武长风进来。

屋内光线不是很好,武长风隐隐可以看到母亲脸上刚强的轮廓,他叫了声:“娘亲。”

织机声戛然而止。霍红转头时,眼角细纹堆叠成温柔的褶皱:“风儿当值回来了?”

她站起身来,仔细打量武长风:“倒是没见瘦,看来军内有贵人照拂呀。对了在城内当值可是辛苦?”

武长风垂眸笑道:“不过巡防城门罢了。就是有些无聊。”

霍红笑道:“吃官家饭是这样子的。要我说,最好一直无聊下去,免得行军打仗,为娘心慌。”

武长风憨笑着,未接话。

如果母亲知道自己砍杀五个建奴铁骑,一定会吓一跳吧?

此时,霍红看了看天色,道:“时候不早了,该做晚饭了。娘亲自下厨,给你做些好吃的。”

武长风摆摆手:“我在军营吃过回来,不用带我的份。”

霍红瞪了武长风一眼:“这孩子,越来越见外了。军营的伙食哪有娘亲的味道。”

武长风恍惚一下,呆愣原地。

......

霍红在灶台上忙活着,手上一团白面不住变幻形状,郑秀娘在旁帮忙。

武长风则是换了一身粗衣常服坐在一旁观看。

那双布满裂口的手掌正将面团抻成银丝,案板上的节奏恍若沙漏,丈量着二十年晨昏。

霍红的技艺很好,动作如行云流水,看着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记忆中,前身从小最喜欢就是吃她擀的白面拉条子了。

不过白面珍贵,农家人哪舍得随便吃,多是拿小麦去换一些粗粮回来吃,那些白面馒头,白面拉条,只有在年节时才能敞开肚子吃。

眼下时节不好,普通人家能吃上黑面蒸馍烤饼就不错了,许多青阳村人现在都是用麸子混合野菜,甚至草根树皮来吃。

后世提倡白面、麸皮混合一起吃,认为这样更有养生、保健作用,天天白面馒头,其实营养都丢光了,不过在这个时代,能天天吃上白面,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了。

霍红一边干活,一边与武长风谈论家事,除了田地的农活,她还絮絮说着田亩赋税,仿佛二十亩薄田的收成不过是算盘珠上拨弄的数字。

或许是她认为儿子己经懂事了,可以为自己分忧了,所以话不免多了一些。

夏税早己交过,秋粮的征收很快又要开始,不过上个月鞑子来劫掠过,宣府各地大为遭殃,很多地方家空如水,希望官府能减免秋粮的征收,否则到了明年真不知怎么办。

明季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粮。

规定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

行“一条鞭法”后,夏税、秋粮大都征银。

武家现在只余二十几亩地,由于不是近河良田,加上干旱不断,眼下小麦出产量每亩不到一石,一年收入约在二十石。

从万历年的辽饷开始,到眼下的崇祯七年,大明己有过几次的田赋加税,正税其实不多,可怕是地方上附生出来的无数加派。

还有地方官绅将他们应纳钱税转派到小民头上,象武家这样的小自耕农,负担是越来越沉重。

由于征银,只得将麦米换成银子,又要忍受一次商人的盘剥,这样交了税后,所得己是去了一大半,籽种、农具、债息等等费用还不含在内。

余下是家口的嚼头,以三口之家一天吃食一升五合计,余粮仅足支用数月,这样到了第二年的粮食出产期,还有数月的空白,这就是所谓的青黄不接了。

往常丰年时,武家还能自给,或是用织布养蚕的收入来弥补一下,不过遇到这种灾荒之年,事情就难办了。

如果家无积蓄,或是想尽办法也不能度过这段空白期,一般人家除了鬻妻卖子,就只能借高利贷了。

不过借高利贷更无异于饮鸠止渴,和宣府州各地的商计一样,这境内的高利贷也是由那些官绅在控制,这些官绅,明面上饱读诗书,其实背后行事狠毒,借一次高利贷,最终的结果就是进一步的贫困和彻底的破产。

霍红一一道来,言语虽然轻松,相信武家可以渡过各种难关,这些年都是这样过来的,不过内中的沉重与艰辛武长风却是可以体会到。

武长风伸手掏入怀,二十两银子轻轻放在桌面上:“可以应付一阵。”

霍红一愣,沾满面粉的手指在脸上擦了擦:“哪里来的银子?军饷发下来了吗?不对,一年的军饷也没这么多呀。”

明末,一个士兵一年的军饷大概在十八两左右,这还是能支付的前提下。

多半是一年半载都拿不到一回,即便拿到,肯定也会被上面抽水,远远不足十八两。

武长风道:“表现良好,队长赏赐的。”

霍红犹豫一下,推了回去:“在外做事,也要懂得人情世故,我说这个意思你懂吗?不能别人给你就要,你要还给队长,队长在给你多少,那才是你的。”

霍红猜测,可能是儿子跟随军队打了胜仗,上面有监督大人亲自赏下来的银子,队长等人无法截留,全额发放了。

但该孝敬的还得孝敬。

尤其是儿子脑子有些浑憨,作为母亲必须指点他怎么做。

武长风挠挠头:“这就是队长亲自给我的。”

霍红神色震动一下:“真的?”

武长风点点头。

霍红夸赞一声:“我的好儿子出息了呀!”

这下就放心了。

队长亲自给的,那就说明队长等人已经截留过,倒是不需要多此一举了。

霍红越看自己的大儿子越是欢喜。

当今正是缴税的时候,这笔钱简直就是及时雨,能帮助一家人平安渡过一年!

霍红连忙便把银子收起来,刚想藏进箱子,犹豫一下,反身回来,捏出一块银子,塞进郑秀娘手中,语重心长的说道:“吾儿不懂儿女私情,赚了钱,也没给你买东西,为娘便给你一些,你喜欢什么,自己买什么。”

郑秀娘慌张的摆手,脸色羞红的说道:“哥哥,哥哥给我买了胭脂,可,可香了。”

霍红一副震惊的神色,转头看向武长风。

真是出息了啊!

都知道给未来的媳妇买东西讨欢喜了!

“那也拿着。”霍红笑的异常开心。

一扫阴霾,做饭的速度更快了。

灶膛火星噼啪炸开,映得满室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