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7章
秋实事务所成立于一九九五年,分为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三家公司。股权结构的演变有个过程,九五年先成立的秋实会计师事务所,两年后,因当时的税务业务大幅上升,九七年成立了秋实税务师事务所。然后,衍生出来资产评估业务,九九年成立了资产评估事务所。
大股东是周毅,然后是蒋旭、卫渊、陈征、韩季平、何琦、刘杰。在业务上,会所的总经理是何琦,税所的总经理是林枫,评估所的总经理是刘杰。
但是在人员上,沿用着一些旧的体系。人事工作由会计师事务所统一管理,税所、资产评估所的人员招聘、退工等,也由他们负责。招聘信息,通常以会计师事务所的名义发布,人员面试时再行商量、分配。因为同属一个老板,大家平时在一个楼层办公,业务安排上,人员之间也有互相配合。
九十年代,会所的业务体量最大,但是二〇〇〇年以后,税所的业务上升飞快,后来者居上。因为税所的业务收入远远多于会所、评估所,渐渐大家都往税所跑,形成了现在的人员结构。会所十几个人,税所六十多人,评估所十几个人。
税所的股东共十三位,董事长周毅,总经理林枫,副总蒋旭,第一项目组组长卫渊(蒋旭兼管一组),第二项目组组长李琳,副总陈征兼任第三项目组组长,第四项目组组长金勇,财务经理严华,三审方静。还有四位股东,处于半退休状态,分别是副总韩季平、三审薛浩、组员高澜、孟欣。
今天税所的股东们开会,讨论的是业务指标的事。
KPI考核中有个“二八原理”,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百分之二十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百分之八十的价值。在每一位员工身上,百分之八十工作任务是由百分之二十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必须抓住百分之二十的关键行为,进行分析、衡量,才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秋实的百分之二十,是各位股东们。
秋实事务所的股东都是审计、财务、税务出身,公司人事的工作内容保持传统,仅限于招聘、退工、社保等工作。虽然公司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但股东们经过多年管理实践,练就了自己的一套考核标准,那就是简单、实用的业务指标。
总经理、各组组长,肩负业务指标重任。董事长统揽全局,总经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抓业务。一年前,周董把林枫高薪聘请过来,看重的就是林枫的业务拓展能力。当时,她是一家事务所的市场部经理,而秋实没有市场部。秋实的业务拓展方式,是以董事长、总经理为首,各组组长为辅,组员量力而行的,全员业务拓展模式。
林枫今年的业务指标是五百万;一组一千万,是周董、蒋总、卫渊的业务总和;二组、三组、四组各自五百万。周董的业务覆盖全公司,但主要侧重于一组,这是他的初创团队。
四个组,都有自己的组员,共同完成五百万的指标。而林枫一个人完成五百万,她只有一个总经理助理,这些业务,需要分配到不同的组里,分别由各组的组员完成。“周董,今年,我压力有点大啊。像卫老师、陈总他们,都有自己的客户基础,手下的几个组员,也能拓展一部分业务。我是一个人啊,有压力。”
“这不还有我呢吗?我帮你完成。”其实近几年,周董想撑起公司的业务,越来越艰难。要不是各组组长,保持着一定的业务拓展能力,公司早就支撑不住,现在的规模了。
卫老师一听,马上说“周董,要不,你把放在一组的业务,拨一些,放在林总那。”
周董稍有迟疑,但卫老师有这个提议,周董还是接受了。“可以,林总,从一组拨两个大客户,你来维护。找个时间,我、卫老师,带你过去,见一见他们集团老总和财务总监。”这两家上市公司,是周董的老客户,一直是卫老师维护。
“那......谢谢周董,谢谢卫老师。”林枫心头的重担,稍微卸下来了一些。
“我们今年老客户业务萎缩,随着税收改革电子化进程加快,部分代理业务做不下去了。企业自己操作起来方便了,不需要再找我们代理。现在行业竞争很激烈,部分老客户被新的后起之秀事务所抢走了。所以,我们今年大力参加政府的招标项目,我们在行业内算老资格,在政府投标这一块有优势。事实证明也是这样,今年我们拿下了北区税务局的注销、南区税务局的注销、汇算清缴。下半年,我们还要参加海关业务的投标工作,这个事情目前是陈征、蒋总联络的。林总,有些对业务的想法,你说一下。”周董先总括了一下,今年的形式不容乐观。
“我们事务所传统业务做的很好,各组老师都很擅长。目前传统代理业务下降之后,像一组的冯强、二组的邓磊他们,业务就少了,提成也相应减少了。工资少了,抱怨就多了,整体士气就会低落。所以,我们准备对接几家老客户的业务需求,准备把他们外派到客户公司去,每周去个三、四天,主要是做客户发票组、申报组的工作。”林枫针对目前的现状,需要给事情少的员工,找活干。
“像冯强他们,年纪都挺大了,外派......他们估计不愿意”卫渊组里的人最多,年龄偏大的也多。
“让他们适应适应吧,公司需要招聘年轻人,跟他们学习几年,等老员工一退休,新人刚好顶上。”秋实事务所,当初像周董、蒋总、卫渊他们,以前都是在税务局工作的公务员。成立秋实时,三、四十岁左右的年纪,现在都五十多、六十多了。而周董看重林枫,原因之一是林枫以前也在税务局工作过八年,还有林枫很会为人处事。一方面周董很多想法,林枫都能很快领悟;另一方面是她应对客户自如,拓展业务是她的强项。
“组里还有些项目,他们是参与的,他们外派了,谁来做呢?”卫渊组里这部分活,得有人接。
“一组的空缺,由四组的许萍顶上;二组的空缺,由四组的谢苒顶上。”这是周董跟林枫、金勇商量后的决定,虽然金勇并不希望,已经培养一年多的组员离开,但公司这么部署,是为了整体发展,只能答应。
“我认为还是用,有政府补贴的实习生。用这样的实习生,一方面能节约我们的开支;另一方面能做些扫描、装订、跑腿的事,虽然这些事情简单,但做起来也挺耗时间的。去偏远的大厅办事,有时得耽误一天功夫,有这功夫,报告都完成一份了。找太高端的人过来,人力成本太高,本来就业绩下滑,拿什么养活他们。”卫渊也发表自己的想法,讨论嘛,需要有不同的声音。
公司里一直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每组的组长,自行负责组内员工的工资、提成。这些工资、提成都是依靠各组组长,拓展的业务收入,来养活组内的人。虽然根据项目要求,各组人员互有合作,但结算时,都是亲兄弟明算账。
“我是同意招新人,我这里的外资企业客户比较多,目前只有苏晓雨一个人翻译,她还一堆业务上的活要干,我这里是缺人。”陈征一直希望多拓展国际业务,组里本来还有另一个留学回来的,去年离职了。
“我今年大客户走了一个,养活目前的人还困难,我在四处拜访客户、打电话,为了给组里人保障收入,我目前就不需要了。”李琳今年损失了一个大客户,她为这身心力憔悴。
“我这组人员比较少,我这组可以招。”金勇以前就是林枫的下属,林枫跳槽,金勇一起跟过来的。他不开口,大家也知道,他一定是支持林枫的。
“这样的话,我继续安排招人。去年我的指标是三百万,今年五百万,人手不太够。新招来的人,主要安排在金勇这一组。”林枫说是总经理,但她的主要职责就是拓展业务,她以前的工作,也跟这个差不多。所以,她手下得有用的顺手的人,帮她完成接来的业务,这些人就是金勇这一组的人。既然别的组,都把自己的客户抓的死死的,泾渭分明,她自己的客户或资源也要有所保留。
周董马上表态“对,业务指标上升,工作量增多了,得有人干。还有,林总,你好好培养这些人,培养好了,这些人将来都是公司的主力啊。”周董自己的资源,自然覆盖全公司,但他的精华业务,主要在林枫、蒋总手上管理。蒋总兼管一组,也就是说,一组之所以有一千万的业务指标,里面是有周董资源的。帮林枫,也是帮自己。
这里面主要靠自己拳打脚踢,打天下的,是陈征和李琳。公司资源自然是大家共享的,但不是平均分配的,是有倾斜的。僧多粥少,一碗水端不了那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