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92:退婚当天,我承包了全村产业更新时间:2025-05-22 18:20:54
释放阅读上一章
重生92:退婚当天,我承包了全村产业

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13章

当夕阳落山,余晖铺满山野的时候,陈建国骑着自行车回到了上庄村。

“建国,听说你跟方家退亲之后,找了一个城里的对象?”

“人家还要陪嫁一辆车?”

邻居孙蓉大婶拦住了陈建国,用探询的语气询问。

“婶子,没有的事啊。”

陈建国一脸莫名其妙,搞不懂到底咋了。

这消息,到底哪里传出来的?

传来传去那还得了?

“你娃不诚实!”

“那方家姑娘你说不要就不要了,要说没有下家,婶子是不信的。”

孙蓉大婶把锄头从肩膀上拿下来拄着,意思是要跟陈建国多聊聊。

“婶子,没有的事!我现在啊,还缺一个对象,你要是有合适的,直接给我介绍就行了。”

陈建国大.大方的说。

孙蓉撇嘴:“你看得上么?你现在都跟城里人谈对象了!”

陈建国也知道,继续解释下去没用,索性就骑着车朝着家里方向走去。

到了家,陈建国迫不及待的把今天的收获拿了出来。

青花缠枝莲纹盘!

这东西,陈建国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前世,陈建国最爱看的就是鉴宝之类的节目,对于各种古董的出处耳熟能详。

甚至有一段时间,陈建国还专门跑去琉璃厂潘家园当伙计,去学习鉴定知识。

那个时候,陈建国梦想就是捡漏一夜暴富,好给方月娥还债。

但是前世终其一生,陈建国也没有在古董这个行当上拿到结果,最大的捡漏也就是几千块钱而已。

但是重生一世,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这个时间点上,其实是收藏行业方兴未艾的时期,尤其是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在这时期,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很多家庭可能保存有祖辈传下来的老物件。

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是缺乏文物意识,可能更看重实用物品。

一些老古董家具,甚至直接被当柴火烧了!

一些古董银元,甚至成了小孩子的玩具。

这个时候,陈建国以物易物的打法,就很有市场敏锐性了。

这个青花缠枝莲纹盘,再过二十年,最少价值五十万!

到那个时候,一套房子的钱就出来了。

但是现如今,陈建国也仅仅只是付出了三斤棒子面的价值啊。这点东西,跟它本来的价值相比,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反复的去观察这个老物件,再看看盘子底的露胎处的火石红,再加上色泽鲜亮沉稳画工流畅,一看就是顶级的民窑作品。

今天算是绝对捡漏了,陈建国心情大好。

不过这一段时间,由于工作越来越熟练,陈建国其实也并不是第一次捡漏了。

这些日子里,他的卧室几乎成了一个杂货铺。

明清家具、民窑的瓷器、古钱币,木版画甚至于邮票等等,这些东西都堆放的满满的!

以陈建国的眼光,这些东西再过十年,至少也足以让他吃喝不愁了。

只是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有些尴尬。

就在这个时候,大姐陈丹跟二姐陈雪都从外面回来了,大姐陈丹走进屋子里,看到满屋子里的老东西,不由得皱眉道:“建国,你最近弄这些东西,花了不少钱吧?”

“嗯。”

陈建国点点头,有些发愁。

这些东西,的确花了不少钱。从陈海哪里借来的三百块,其实也已经快见底了!

要知道,在93年,三百块可不是小数目!

眼看这钱花完了,还没见到一分钱回头钱,陈建国属实是有些慌了。

先不所这三百块债务问题咋解决,就是现在,手头连周转资金都没了!

“弟呀,老师弄这些,也不能当饭吃不是?”

“对了,兰英让我给你带一封信!”

大姐陈丹从兜里掏出一封信,递到了陈建国手中。

陈建国有些恍惚,这个年代车马很慢,通讯主要还是依靠书信往来。

陈建国手指微微发抖地拆开信封,心里还真有些激动!

能够写信给自己,说明兰英很重视。

普通的信纸上浮动着淡淡的茉莉香。当看到一周后市里将会有个古董拍卖会这行字时,陈建国猛地站起身,激动的脸色通红。

"姐!快把煤油灯挑亮点!"

他几乎是把脸贴在了信纸上,那些用蓝黑钢笔水写就的字迹在昏黄光晕里跳跃:"我帮你写了推荐信,他们答应了,雍正粉彩簪花珐琅瓶可以参加拍卖,底价是两万元......."

两万!

陈建国感觉心脏都要炸了。

那个瓶子,他只是花了一小瓶香油换来的。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万元户都是稀有物种。

能有两万块,真的是翻身了!

陈建国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血流往头上涌。

他蹲下身扒开床底下的樟木箱,五个月前用三十斤富强粉换来的那只胆瓶正裹在旧棉袄里。

瓶身牡丹纹饰的矾红料在灯光下泛着橘皮纹,翠鸟羽毛的玻璃白厚堆处微微凸起——这些前世在拍卖图录上见过的特征此刻触手可及。

"建国你魔怔了?"

二姐陈雪掀开蓝布门帘,看见弟弟正举着个瓷瓶对灯细看,釉面反光在他脸上投出奇异的光斑。

陈建国也不答话,转身从八仙桌底下拖出个麻袋,哗啦啦倒出十几块带着泥星的瓷片。

"康熙青花冰梅罐的残件,能拼出七成器型。"他喃喃自语着,手指抚过一片绘着断枝寒梅的瓷片。

这是上个月在柳树沟村发现的,当时这堆瓷片被王老汉用来压酸菜缸,他用五斤香油换了回来。

母亲郭玉兰端着蒸红薯进来时,正看见儿子把两个缠着报纸的物件往竹筐里装。油灯的火焰跳跃,照在墙角那摞泛黄的木版年画上——那些用挂面换来的朱仙镇老版,套色精准得连关公的蚕眉都根根分明。

"妈,你看这个。"

陈建国突然举起个铜胎画珐琅的鼻烟壶,内壁上"乾隆年制"的蓝料款在煤油灯下幽幽发亮:"上次去收秋,张大爷拿它装旱烟末,我用两斤红糖就。"

“这些玩意儿,有啥用呢?”

“渴了不能当水喝,饿了也不能当饭吃!”

郭玉兰一脸失望。

字號
缩小
18
放大
背景
目录
设置
客户端

第13章

作者名:星辰醉梦
更新时间:2025-05-22 18:20:54

当夕阳落山,余晖铺满山野的时候,陈建国骑着自行车回到了上庄村。

“建国,听说你跟方家退亲之后,找了一个城里的对象?”

“人家还要陪嫁一辆车?”

邻居孙蓉大婶拦住了陈建国,用探询的语气询问。

“婶子,没有的事啊。”

陈建国一脸莫名其妙,搞不懂到底咋了。

这消息,到底哪里传出来的?

传来传去那还得了?

“你娃不诚实!”

“那方家姑娘你说不要就不要了,要说没有下家,婶子是不信的。”

孙蓉大婶把锄头从肩膀上拿下来拄着,意思是要跟陈建国多聊聊。

“婶子,没有的事!我现在啊,还缺一个对象,你要是有合适的,直接给我介绍就行了。”

陈建国大.大方的说。

孙蓉撇嘴:“你看得上么?你现在都跟城里人谈对象了!”

陈建国也知道,继续解释下去没用,索性就骑着车朝着家里方向走去。

到了家,陈建国迫不及待的把今天的收获拿了出来。

青花缠枝莲纹盘!

这东西,陈建国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前世,陈建国最爱看的就是鉴宝之类的节目,对于各种古董的出处耳熟能详。

甚至有一段时间,陈建国还专门跑去琉璃厂潘家园当伙计,去学习鉴定知识。

那个时候,陈建国梦想就是捡漏一夜暴富,好给方月娥还债。

但是前世终其一生,陈建国也没有在古董这个行当上拿到结果,最大的捡漏也就是几千块钱而已。

但是重生一世,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这个时间点上,其实是收藏行业方兴未艾的时期,尤其是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在这时期,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很多家庭可能保存有祖辈传下来的老物件。

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是缺乏文物意识,可能更看重实用物品。

一些老古董家具,甚至直接被当柴火烧了!

一些古董银元,甚至成了小孩子的玩具。

这个时候,陈建国以物易物的打法,就很有市场敏锐性了。

这个青花缠枝莲纹盘,再过二十年,最少价值五十万!

到那个时候,一套房子的钱就出来了。

但是现如今,陈建国也仅仅只是付出了三斤棒子面的价值啊。这点东西,跟它本来的价值相比,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反复的去观察这个老物件,再看看盘子底的露胎处的火石红,再加上色泽鲜亮沉稳画工流畅,一看就是顶级的民窑作品。

今天算是绝对捡漏了,陈建国心情大好。

不过这一段时间,由于工作越来越熟练,陈建国其实也并不是第一次捡漏了。

这些日子里,他的卧室几乎成了一个杂货铺。

明清家具、民窑的瓷器、古钱币,木版画甚至于邮票等等,这些东西都堆放的满满的!

以陈建国的眼光,这些东西再过十年,至少也足以让他吃喝不愁了。

只是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有些尴尬。

就在这个时候,大姐陈丹跟二姐陈雪都从外面回来了,大姐陈丹走进屋子里,看到满屋子里的老东西,不由得皱眉道:“建国,你最近弄这些东西,花了不少钱吧?”

“嗯。”

陈建国点点头,有些发愁。

这些东西,的确花了不少钱。从陈海哪里借来的三百块,其实也已经快见底了!

要知道,在93年,三百块可不是小数目!

眼看这钱花完了,还没见到一分钱回头钱,陈建国属实是有些慌了。

先不所这三百块债务问题咋解决,就是现在,手头连周转资金都没了!

“弟呀,老师弄这些,也不能当饭吃不是?”

“对了,兰英让我给你带一封信!”

大姐陈丹从兜里掏出一封信,递到了陈建国手中。

陈建国有些恍惚,这个年代车马很慢,通讯主要还是依靠书信往来。

陈建国手指微微发抖地拆开信封,心里还真有些激动!

能够写信给自己,说明兰英很重视。

普通的信纸上浮动着淡淡的茉莉香。当看到一周后市里将会有个古董拍卖会这行字时,陈建国猛地站起身,激动的脸色通红。

"姐!快把煤油灯挑亮点!"

他几乎是把脸贴在了信纸上,那些用蓝黑钢笔水写就的字迹在昏黄光晕里跳跃:"我帮你写了推荐信,他们答应了,雍正粉彩簪花珐琅瓶可以参加拍卖,底价是两万元......."

两万!

陈建国感觉心脏都要炸了。

那个瓶子,他只是花了一小瓶香油换来的。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万元户都是稀有物种。

能有两万块,真的是翻身了!

陈建国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血流往头上涌。

他蹲下身扒开床底下的樟木箱,五个月前用三十斤富强粉换来的那只胆瓶正裹在旧棉袄里。

瓶身牡丹纹饰的矾红料在灯光下泛着橘皮纹,翠鸟羽毛的玻璃白厚堆处微微凸起——这些前世在拍卖图录上见过的特征此刻触手可及。

"建国你魔怔了?"

二姐陈雪掀开蓝布门帘,看见弟弟正举着个瓷瓶对灯细看,釉面反光在他脸上投出奇异的光斑。

陈建国也不答话,转身从八仙桌底下拖出个麻袋,哗啦啦倒出十几块带着泥星的瓷片。

"康熙青花冰梅罐的残件,能拼出七成器型。"他喃喃自语着,手指抚过一片绘着断枝寒梅的瓷片。

这是上个月在柳树沟村发现的,当时这堆瓷片被王老汉用来压酸菜缸,他用五斤香油换了回来。

母亲郭玉兰端着蒸红薯进来时,正看见儿子把两个缠着报纸的物件往竹筐里装。油灯的火焰跳跃,照在墙角那摞泛黄的木版年画上——那些用挂面换来的朱仙镇老版,套色精准得连关公的蚕眉都根根分明。

"妈,你看这个。"

陈建国突然举起个铜胎画珐琅的鼻烟壶,内壁上"乾隆年制"的蓝料款在煤油灯下幽幽发亮:"上次去收秋,张大爷拿它装旱烟末,我用两斤红糖就。"

“这些玩意儿,有啥用呢?”

“渴了不能当水喝,饿了也不能当饭吃!”

郭玉兰一脸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