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行侠录更新时间:2025-06-11 15:55:17
释放阅读上一章
仗剑行侠录

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1章书生

一阵轻风吹皱了粼粼的细波,一层又一层,向远方荡去,没有尽头。

只听见一曲婉转悠扬的清音,如穿云破雾一般,如泣如诉,也随着细波远远传去。

像是一抹碧痕,渐渐地,一叶轻舟浮在了烟波浩渺的寒江上,如青翠欲滴的苇叶渐渐地飘向了岸边。

长身玉立的他站在船舷上,一身干净的青衣弱不禁风,任凭铺天盖地的寒风拉扯,简直要撕成碎片儿。眼前吹过的微风带着湿气在他脸上聚出了细密而晶莹的水珠。

他面如冠玉,剑眉星目,此刻正横箫自吹。极目远望,他始终凝视着远方的天际。那里,一条淡淡的墨线横亘在水天一处。

不知前面是何处,他的眼神里隐约现出了一丝凄迷。十多年前,在皇城外的那一战,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公子,江上寒气重,还是进去吧!”

一双青筋暴起的手已磨出一层层厚茧。身后掌舵的老艄公,年逾古稀,佝偻着背,披蓑戴笠。

“老伯辛苦了。”收回目光,将碧色的洞箫别在腰间,他的眼神有了变化,笑意开始蔓延,他回首对着老艄公微微点了点头,“在下四海漂泊,浪荡惯了,眼前这点寒气倒是不算什么。”

“看老伯这副身子骨,倒是要多多注意呀!”他一时不知该说什么,但就算是絮叨的话,说说也无妨。

可是这位船家却乐了。

“哈哈,老朽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寒暑,现下这点寒气还是受得住的,不妨事。”老艄公依旧娴熟地划着船,“再说,公子每次来都乘老朽的船,老朽真是不胜荣幸。”

他微微地欠了欠身,宛如风流儒雅的书生。

曾几何时,他也想过自己是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

倘若日后真能蟾宫折桂,扬名显亲,也算不负此生了——

每当想起曾经的盟誓,他的眼神清澈而坚毅,他甚至有些兴奋。可当他摸着身边的三尺长剑,冰凉而真实,却不比散发着墨香的铁砚差多少。

如果今生没有邂逅那个宿命冤家,也许他会是一位公正廉洁的儒生吧?

他现在是一名冠绝天下的剑客。人人都说,盛名之下无虚士。他听到就看着手中的剑笑了,他也只当别人是在放屁。

可凡是江湖中人并不这么想。或许他的宿命冤家也并不这么想吧?他的大名,他们早已如雷贯耳,已奉为江湖神话。

“小曼......”大雾弥江,他站在船舷上喃喃自语着,有些哽咽,“已经十年了,十年了啊......”

“今日,公子可又是公干么?”突然,老艄公没来由地问了一句。

被老艄公的话打断,他立刻惊醒,抖擞精神,恭聆着老艄公的每句话:“是,此行也是为了寻访旧友。”他莞尔一笑。

“可是适才公子口中牵挂的那位‘小曼’?”老艄公有意提高了音调。

青衣男子还未及开口,老艄公满意地点头道:“此行只怕公子也有耳闻吧?”

他确实不知眼前的这位老伯在说些什么,看他脸皮下垂,自然不是一副好脸色,他开始担心会有什么大事发生。

“什么事?”他开始打躬作揖,“老伯可否告知在下一二?”

“公子不必多礼。”看在眼里,老艄公将船桨在江面上狠狠地划出一道水痕来,“老朽可一向看不惯这些繁文缛节的。”

凭着适才老艄公那几句玩世不恭的话语,看着老艄公的举动,他一向冷若冰霜的脸上掠过一丝喜色。

老艄公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会对面前这位青衣男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老朽听说,近日在苏州城又发生了血案?”一双粗手继续用力拨着船桨,老艄公笑眯眯地瞥了他一眼,“死的是朝廷的人。想必又是一个狗官吧?”

船尾拖出了一串串水花,由白至碧,最终碎成沫儿。老艄公手握船桨,搅起了微微起伏的水纹。

“哦?”他淡淡应道,“竟有此事?”

“堂堂一个苏州知府,竟然死在青楼?!”老艄公继续说着,“这个官职着实不小!十年寒窗,一朝功成。做官也真不容易啊,可偏偏......”说着,老艄公情绪有些激动。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老艄公浑身抖了抖,险些失足。

“老伯也不必如此忧心。”伸出的手停在了半空。青衣男子不知如何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早晚会有人出头的,请老伯珍重。”

“话虽如此,可毕竟他们都吃着朝廷的俸禄,却终日偷香窃玉,寻花问柳,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不思报国。”老艄公连连叹息,“这年头,为民请命的人,少了......”

“乱世之中总会有替天行道的人,这也不足为奇。”他也被老艄公的义愤所激,一双眸子雪亮,“也算应乱世而生吧?”

须臾之间,老艄公情绪已定,又道:“老朽叨扰了,请公子回去休息吧!扬州城离此地已不下百里,公子尽可放心。不日便可到达。”

青衣男子的腰间缠着璎珞和美玉,成色十足,如眼前的一江碧水,波光粼粼。那把随身的佩剑深埋于腰间的锦服之下。腰间洞箫上的翠色流苏不时摆动起来。

“老伯......”青衣男子欲言又止。

“公子有话,不妨请讲。”

“老伯可知这扬州城有什么好酒么?”他原本有些难以启齿,可还是开口垂询。

“哈哈......”这时,老艄公却豪爽地笑了,“原来公子是想喝酒了......”

“老伯见笑了。”他微一欠身。然而老艄公继续说道,“老朽在这船上倒有几坛花雕,不知合不合公子胃口?”

青衣男子只淡淡看了老艄公一眼。

“老朽素不善饮酒。只因行船途中,了无生趣,才借此备了几坛薄酒,以备不时之需。”青衣男子像是突然之间想起了什么来,然而老艄公依旧侃侃而谈,“现下索性给了公子吧?虽说老朽的薄酒不比扬州城里水月客栈的好,解乏却也绰绰有余了。”

“老伯言重了。”

“老朽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突然,老艄公问了一句。

“老伯请讲。”青衣男子拱手。

“老朽行船也已几十年了,终日在这苏扬两地往返,载客无数,这乌苏城里发生的大事小事,就是道听途说也会略知一二。”

“记得,公子第一次上老朽的船......”老艄公顿了顿,继续说,“公子有些奇怪......”

“奇怪?”

“公子每次乘坐老朽的船,总带着一样东西。”

青年男子想,这位老者究竟是何许人?刚才那一番话绝不像老艄公这等人说的出的。

“在下初来乍到,带的东西确实是有,不过......”

他突然惊异地瞥了老艄公一眼,下一秒,他看向自己腰间的这把剑,“除了这把剑,也就是随身的个把碎银了。老伯莫非是指在下的这把剑么?”

“哈哈......”老艄公豪爽地笑起来,突然间,他的话语转为平静,轻轻问了一句,“剑?”

青衣男子的手渐渐地摸上了腰间冰冷的剑柄。

他重新警惕了起来,他的眼睛就像他的剑一样雪亮,刻不容缓地盯着老艄公的一举一动。

他并不对面前老者的话感到惊讶,他想,纸包不住火,要瞒总是瞒不住的,早晚总会有人知道自己的一切。不过,他却没有想到会是这位年老的船家。

“公子的剑,的确是一把好剑。但老朽并非指这把剑。”老艄公看了他一眼,继续道,“十多年前,公子是不是杀了一个姓王的人?”

老艄公向着一碧万顷的江面望去,那里,便是扬州城了。

“姓王的人?”青衣男子开始狐疑,又继续道,“老伯这是何意?”

“那年,我也是在这船上才知道他的一些事迹......”老艄公意味深长地谈起了如烟的往事。

“记得,那日几个商贾模样的人在我船上谈到,扬州城内的仕宦之家——王家,有一个叫王友德的人,此人并非是个善主儿,他仗着他爹爹是个朝廷的三品文官,就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扬州城的百姓真是苦不堪言。可王家财大势大,谁能管得了他王家的事?!更可恨的是,扬州城的王知县也阿谀奉承,与之沆瀣一气。”

“哎!”老艄公连连叹息,怒上眉梢,又道:“只怕这蛇鼠一窝搅得扬州城永无宁日了......”

青衣男子哑然无声,站在船头望着眼前万顷的寒江。

“可是后来......”老艄公的情绪开始振奋起来,继续道,“这个王友德连同王知县在一夜之间被杀,但府上的其它闲杂人等倒未伤及分毫,也算是万幸了......”

眼角些微抽搐,青衣男子的脸上依旧波平如镜。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官府也在全力彻查此事。”说着,老艄公欣慰地看向眼前的青衣男子,“可......可终究一无所获。老朽问公子随身带的东西,便由此事而起。”

“老伯可知我是何人?”盯着老艄公,青衣男子不加思索的说。

“难道那两条人命真是公子所为?”老艄公突然又道,眼里闪过一丝喜色。

“哈哈哈......”突然青衣男子仰天大笑,脸色转为冷若冰霜,说的决绝,“他们都该死!”

“我手中的这把剑专杀他们这等欺压良善的恶人!”青衣男子义愤填膺,握着剑柄的手开始颤抖,“此二人为富不仁,多行不义,杀了他们还不足以泄我之恨,泄百姓之恨。”

“那公子就不怕日后?......”老艄公忽有所悟,随后他咳了咳,嘴里念念有词,“想来公子也是思前想后,才决心做此义举了。”

青衣男子尚未开口,突然,老艄公双膝着地,跪下便拜,就如眼前立的是一尊至圣的慈悲的菩萨塑像。他手中的船桨也在此时抛在了船上,船桨末端随之激起了白色的水花。

“老伯这是何故?快快请起。”青衣男子立刻去搀跪地的老艄公。

“公子大仁大义,锄强扶弱,真是百姓之福啊。”老艄公抹了抹眼泪,继续说道:“老朽那苦命的孙子和他娘被现任苏州知府刘芒活活逼死了。可恨老朽至今都未能见到他们娘孙儿半块尸骨......”

老艄公拂袖掩面,悲痛欲绝,接着说道:“老朽区区一介草民,怎敢和官府力斗?!又哪里有权有势跟他们斗啊?”老艄公继续说着,又是几滴辛酸的泪滴落,“哎,老朽的孙儿他爹,也是个没本事的山野村夫,死了老婆,儿子也保不住......”

老艄公开始拜首:“求公子千万要为老朽伸冤啊?”

“又是一个混账知府!”听着,青衣男子低低地骂了一句,“还请老伯千万节哀。清先起来。”

青衣男子见老艄公长跪不起,于是进了船舱。

片刻之间,他从舱内将那黑色包裹取出,摔在船板上,那黑色包裹便“咕噜噜”地滚到了老艄公的面前,“不瞒您说,这便是那刘知府的首级。此人丧心病狂,伤天害理,惹得民怨沸腾,不杀他不足以平民愤。”

老艄公一听是那刘芒的首级,又看见黑色包裹中渗出了鲜红的汁液。于是便又拜了起来。

“大仇得报,老伯不必如此伤心了,快快请起。”青衣男子依旧劝慰着,同时,他手指船头的方向,“这扬州城也该快到了吧?”

“好啊,好啊......”老艄公用袖子沾了沾眼角的泪,重新划起了桨,“我这就去摆渡......”

青衣男子依旧背负双手,面不改色,他朝着雾锁寒江的水天一处一阵静默。随后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转身,一脚将船板上刘知府的首级踢进船舱,只身进了附着水汽的乌篷。

下一个时刻,旭日照旧在水天处露出金色的光辉,片刻的光华已如熔化的赤金泄在整个江面上,流淌不息。

雾气散了。

那轻舟也如镀了层铂金,在江面上扯出了长长的清影。

他登上岸边的时候,各家店面宾客盈门,人流不断,络绎不绝。

扬州城的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走南闯北,络绎不绝,还有好几处的摊位,吆喝声此起彼伏,响亮地传开了。

正是“天下三分明月,二分独照扬州”。

字號
缩小
18
放大
背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客户端

第1章书生

作者名:书和竹的邂逅
更新时间:2025-06-11 15:55:17

一阵轻风吹皱了粼粼的细波,一层又一层,向远方荡去,没有尽头。

只听见一曲婉转悠扬的清音,如穿云破雾一般,如泣如诉,也随着细波远远传去。

像是一抹碧痕,渐渐地,一叶轻舟浮在了烟波浩渺的寒江上,如青翠欲滴的苇叶渐渐地飘向了岸边。

长身玉立的他站在船舷上,一身干净的青衣弱不禁风,任凭铺天盖地的寒风拉扯,简直要撕成碎片儿。眼前吹过的微风带着湿气在他脸上聚出了细密而晶莹的水珠。

他面如冠玉,剑眉星目,此刻正横箫自吹。极目远望,他始终凝视着远方的天际。那里,一条淡淡的墨线横亘在水天一处。

不知前面是何处,他的眼神里隐约现出了一丝凄迷。十多年前,在皇城外的那一战,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公子,江上寒气重,还是进去吧!”

一双青筋暴起的手已磨出一层层厚茧。身后掌舵的老艄公,年逾古稀,佝偻着背,披蓑戴笠。

“老伯辛苦了。”收回目光,将碧色的洞箫别在腰间,他的眼神有了变化,笑意开始蔓延,他回首对着老艄公微微点了点头,“在下四海漂泊,浪荡惯了,眼前这点寒气倒是不算什么。”

“看老伯这副身子骨,倒是要多多注意呀!”他一时不知该说什么,但就算是絮叨的话,说说也无妨。

可是这位船家却乐了。

“哈哈,老朽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寒暑,现下这点寒气还是受得住的,不妨事。”老艄公依旧娴熟地划着船,“再说,公子每次来都乘老朽的船,老朽真是不胜荣幸。”

他微微地欠了欠身,宛如风流儒雅的书生。

曾几何时,他也想过自己是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

倘若日后真能蟾宫折桂,扬名显亲,也算不负此生了——

每当想起曾经的盟誓,他的眼神清澈而坚毅,他甚至有些兴奋。可当他摸着身边的三尺长剑,冰凉而真实,却不比散发着墨香的铁砚差多少。

如果今生没有邂逅那个宿命冤家,也许他会是一位公正廉洁的儒生吧?

他现在是一名冠绝天下的剑客。人人都说,盛名之下无虚士。他听到就看着手中的剑笑了,他也只当别人是在放屁。

可凡是江湖中人并不这么想。或许他的宿命冤家也并不这么想吧?他的大名,他们早已如雷贯耳,已奉为江湖神话。

“小曼......”大雾弥江,他站在船舷上喃喃自语着,有些哽咽,“已经十年了,十年了啊......”

“今日,公子可又是公干么?”突然,老艄公没来由地问了一句。

被老艄公的话打断,他立刻惊醒,抖擞精神,恭聆着老艄公的每句话:“是,此行也是为了寻访旧友。”他莞尔一笑。

“可是适才公子口中牵挂的那位‘小曼’?”老艄公有意提高了音调。

青衣男子还未及开口,老艄公满意地点头道:“此行只怕公子也有耳闻吧?”

他确实不知眼前的这位老伯在说些什么,看他脸皮下垂,自然不是一副好脸色,他开始担心会有什么大事发生。

“什么事?”他开始打躬作揖,“老伯可否告知在下一二?”

“公子不必多礼。”看在眼里,老艄公将船桨在江面上狠狠地划出一道水痕来,“老朽可一向看不惯这些繁文缛节的。”

凭着适才老艄公那几句玩世不恭的话语,看着老艄公的举动,他一向冷若冰霜的脸上掠过一丝喜色。

老艄公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会对面前这位青衣男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老朽听说,近日在苏州城又发生了血案?”一双粗手继续用力拨着船桨,老艄公笑眯眯地瞥了他一眼,“死的是朝廷的人。想必又是一个狗官吧?”

船尾拖出了一串串水花,由白至碧,最终碎成沫儿。老艄公手握船桨,搅起了微微起伏的水纹。

“哦?”他淡淡应道,“竟有此事?”

“堂堂一个苏州知府,竟然死在青楼?!”老艄公继续说着,“这个官职着实不小!十年寒窗,一朝功成。做官也真不容易啊,可偏偏......”说着,老艄公情绪有些激动。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老艄公浑身抖了抖,险些失足。

“老伯也不必如此忧心。”伸出的手停在了半空。青衣男子不知如何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早晚会有人出头的,请老伯珍重。”

“话虽如此,可毕竟他们都吃着朝廷的俸禄,却终日偷香窃玉,寻花问柳,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不思报国。”老艄公连连叹息,“这年头,为民请命的人,少了......”

“乱世之中总会有替天行道的人,这也不足为奇。”他也被老艄公的义愤所激,一双眸子雪亮,“也算应乱世而生吧?”

须臾之间,老艄公情绪已定,又道:“老朽叨扰了,请公子回去休息吧!扬州城离此地已不下百里,公子尽可放心。不日便可到达。”

青衣男子的腰间缠着璎珞和美玉,成色十足,如眼前的一江碧水,波光粼粼。那把随身的佩剑深埋于腰间的锦服之下。腰间洞箫上的翠色流苏不时摆动起来。

“老伯......”青衣男子欲言又止。

“公子有话,不妨请讲。”

“老伯可知这扬州城有什么好酒么?”他原本有些难以启齿,可还是开口垂询。

“哈哈......”这时,老艄公却豪爽地笑了,“原来公子是想喝酒了......”

“老伯见笑了。”他微一欠身。然而老艄公继续说道,“老朽在这船上倒有几坛花雕,不知合不合公子胃口?”

青衣男子只淡淡看了老艄公一眼。

“老朽素不善饮酒。只因行船途中,了无生趣,才借此备了几坛薄酒,以备不时之需。”青衣男子像是突然之间想起了什么来,然而老艄公依旧侃侃而谈,“现下索性给了公子吧?虽说老朽的薄酒不比扬州城里水月客栈的好,解乏却也绰绰有余了。”

“老伯言重了。”

“老朽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突然,老艄公问了一句。

“老伯请讲。”青衣男子拱手。

“老朽行船也已几十年了,终日在这苏扬两地往返,载客无数,这乌苏城里发生的大事小事,就是道听途说也会略知一二。”

“记得,公子第一次上老朽的船......”老艄公顿了顿,继续说,“公子有些奇怪......”

“奇怪?”

“公子每次乘坐老朽的船,总带着一样东西。”

青年男子想,这位老者究竟是何许人?刚才那一番话绝不像老艄公这等人说的出的。

“在下初来乍到,带的东西确实是有,不过......”

他突然惊异地瞥了老艄公一眼,下一秒,他看向自己腰间的这把剑,“除了这把剑,也就是随身的个把碎银了。老伯莫非是指在下的这把剑么?”

“哈哈......”老艄公豪爽地笑起来,突然间,他的话语转为平静,轻轻问了一句,“剑?”

青衣男子的手渐渐地摸上了腰间冰冷的剑柄。

他重新警惕了起来,他的眼睛就像他的剑一样雪亮,刻不容缓地盯着老艄公的一举一动。

他并不对面前老者的话感到惊讶,他想,纸包不住火,要瞒总是瞒不住的,早晚总会有人知道自己的一切。不过,他却没有想到会是这位年老的船家。

“公子的剑,的确是一把好剑。但老朽并非指这把剑。”老艄公看了他一眼,继续道,“十多年前,公子是不是杀了一个姓王的人?”

老艄公向着一碧万顷的江面望去,那里,便是扬州城了。

“姓王的人?”青衣男子开始狐疑,又继续道,“老伯这是何意?”

“那年,我也是在这船上才知道他的一些事迹......”老艄公意味深长地谈起了如烟的往事。

“记得,那日几个商贾模样的人在我船上谈到,扬州城内的仕宦之家——王家,有一个叫王友德的人,此人并非是个善主儿,他仗着他爹爹是个朝廷的三品文官,就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扬州城的百姓真是苦不堪言。可王家财大势大,谁能管得了他王家的事?!更可恨的是,扬州城的王知县也阿谀奉承,与之沆瀣一气。”

“哎!”老艄公连连叹息,怒上眉梢,又道:“只怕这蛇鼠一窝搅得扬州城永无宁日了......”

青衣男子哑然无声,站在船头望着眼前万顷的寒江。

“可是后来......”老艄公的情绪开始振奋起来,继续道,“这个王友德连同王知县在一夜之间被杀,但府上的其它闲杂人等倒未伤及分毫,也算是万幸了......”

眼角些微抽搐,青衣男子的脸上依旧波平如镜。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官府也在全力彻查此事。”说着,老艄公欣慰地看向眼前的青衣男子,“可......可终究一无所获。老朽问公子随身带的东西,便由此事而起。”

“老伯可知我是何人?”盯着老艄公,青衣男子不加思索的说。

“难道那两条人命真是公子所为?”老艄公突然又道,眼里闪过一丝喜色。

“哈哈哈......”突然青衣男子仰天大笑,脸色转为冷若冰霜,说的决绝,“他们都该死!”

“我手中的这把剑专杀他们这等欺压良善的恶人!”青衣男子义愤填膺,握着剑柄的手开始颤抖,“此二人为富不仁,多行不义,杀了他们还不足以泄我之恨,泄百姓之恨。”

“那公子就不怕日后?......”老艄公忽有所悟,随后他咳了咳,嘴里念念有词,“想来公子也是思前想后,才决心做此义举了。”

青衣男子尚未开口,突然,老艄公双膝着地,跪下便拜,就如眼前立的是一尊至圣的慈悲的菩萨塑像。他手中的船桨也在此时抛在了船上,船桨末端随之激起了白色的水花。

“老伯这是何故?快快请起。”青衣男子立刻去搀跪地的老艄公。

“公子大仁大义,锄强扶弱,真是百姓之福啊。”老艄公抹了抹眼泪,继续说道:“老朽那苦命的孙子和他娘被现任苏州知府刘芒活活逼死了。可恨老朽至今都未能见到他们娘孙儿半块尸骨......”

老艄公拂袖掩面,悲痛欲绝,接着说道:“老朽区区一介草民,怎敢和官府力斗?!又哪里有权有势跟他们斗啊?”老艄公继续说着,又是几滴辛酸的泪滴落,“哎,老朽的孙儿他爹,也是个没本事的山野村夫,死了老婆,儿子也保不住......”

老艄公开始拜首:“求公子千万要为老朽伸冤啊?”

“又是一个混账知府!”听着,青衣男子低低地骂了一句,“还请老伯千万节哀。清先起来。”

青衣男子见老艄公长跪不起,于是进了船舱。

片刻之间,他从舱内将那黑色包裹取出,摔在船板上,那黑色包裹便“咕噜噜”地滚到了老艄公的面前,“不瞒您说,这便是那刘知府的首级。此人丧心病狂,伤天害理,惹得民怨沸腾,不杀他不足以平民愤。”

老艄公一听是那刘芒的首级,又看见黑色包裹中渗出了鲜红的汁液。于是便又拜了起来。

“大仇得报,老伯不必如此伤心了,快快请起。”青衣男子依旧劝慰着,同时,他手指船头的方向,“这扬州城也该快到了吧?”

“好啊,好啊......”老艄公用袖子沾了沾眼角的泪,重新划起了桨,“我这就去摆渡......”

青衣男子依旧背负双手,面不改色,他朝着雾锁寒江的水天一处一阵静默。随后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转身,一脚将船板上刘知府的首级踢进船舱,只身进了附着水汽的乌篷。

下一个时刻,旭日照旧在水天处露出金色的光辉,片刻的光华已如熔化的赤金泄在整个江面上,流淌不息。

雾气散了。

那轻舟也如镀了层铂金,在江面上扯出了长长的清影。

他登上岸边的时候,各家店面宾客盈门,人流不断,络绎不绝。

扬州城的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走南闯北,络绎不绝,还有好几处的摊位,吆喝声此起彼伏,响亮地传开了。

正是“天下三分明月,二分独照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