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更新时间:2021-05-13 15:01:09
释放阅读上一章
老战士

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三十七章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看着王月婷离去的身影,杨阿婆向另外两个阿婆递了一个眼色,两个阿婆心领神会,赶紧快步离开了杨阿婆家,回自家去了。杨阿婆看向二楼王月婷的房间,微微一笑,走进了厨房。

此时,扶贫队那边,马霞等人正在张大爷家的厨房里忙活着。

张大爷家的厨房已经多年未用,所以把厨房修整好花了几个人好一会儿的时间,村里没有通燃气,平时大部分村民还是用柴火烧饭,因此,方原和马小明帮助马阿姨她们弄好厨房后,便到后山捡柴火去了,而马霞等人则留下来准备食材。

因为没有冰箱,所以这一次扶贫队带来的物资里并没有肉类,本来想可以跟乡亲们买一些鸡鸭,但转念一想,他们这么一大群人,若是每顿都吃肉的话,那村子里的鸡鸭很快便会被吃光了,所以大家早就商量好了,以后的每一顿饭,尽量多吃素,少吃肉,所以这来到村子了的第一顿饭,大家决定要吃一顿全素宴。

不一会儿,大家看到有几个村民来到了厨房,而为首的,便是王月婷的房东杨阿婆。

上次大家来望月组考察的时候,正是杨阿婆为大家准备的一日三餐,所以大家和杨阿婆已经很熟了,见杨阿婆等人走来,马霞赶紧迎了上去。

“阿婆,您怎么来了?”马霞问道。

“我给你们带点了东西来。”杨阿婆笑眯眯地说。

看到杨阿婆和她身边那几个阿婆手上都提着一个大竹篮子,篮子里装着各种蔬菜瓜果,还有鸡鸭,顿时愣住了。

原来,支开了王月婷后,杨阿婆便想好了,虽然这一次不能帮扶贫队做饭,但扶贫队来到村里,毕竟是客人,她们这些做主人的又怎么能不盛情招待呢,所以便打算带着些食品,前去探望。

杨阿婆等人的竹篮子里,装着鸡啊,鸭啊,鸡蛋啊,南瓜,还有刚从地里摘出来的新鲜青菜。

“杨阿婆,你们这是干什么啊?”马霞问道。

“我知道你们肯定没有带肉来,所以我们就给你们带了点过来。”杨阿婆笑眯眯地说。

“杨阿婆,您带来的东西我可不能收,我们备好了粮食的,够吃。”马霞说。

“怎么会够?你们那么多人,带来的那些粮食,吃一两顿就吃完了。”杨阿婆说,她此时就像是个典型的妈妈,永远认为孩子吃不够,吃不饱。

“我们都做好规划了,隔三差五地,会到镇上补充的,阿婆,你就放心吧。”方原在一旁补充道。

“还去什么镇上啊,我们村里又不是没有粮食,你们想吃什么,除了龙肉我没办法给你们找,这鸡鸭鱼,山羊,还是牛肉?我们这里都有嘛!蔬菜就更不用说啦,每家每户都种有,你们想吃,随时去拿,没有人会说你们的。”杨阿婆听到方原说要到镇上去买菜,似乎有些生气。

“阿婆,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我......”方原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他们这么做,也是为了不麻烦乡亲们。

“阿婆,乱拿你们的东西,邓队长和王队长是要说我们的。”彭翠说道。

“有什么好说的,我就给你们带点东西嘛,你让他们跟我说。”杨阿婆说。

见杨阿婆她们非要把鸡鸭等物留下,马霞只好先稳住杨阿婆,一边打电话给邓长河。

这时,邓长河和王志毅匆匆下楼来,把杨阿婆等人接到客厅坐下来。

方原和马小明赶紧给这几位婆婆们打来了茶水,还配上了他们带来的一些点心。

“杨阿婆,你们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可是,你们的东西我们是绝对一点都不能收的,因为这个头一开啊,这接下来就不好办咯。”邓长河笑说。

确实,关于吃饭的问题,大家在来之前便已经想好了,而这第一条原则,便是决不能接受任何村民们赠送的食物,就算非要接受,也一定要案市场价购买。

“杨阿婆,这样吧,您把东西留下,我们把钱给您。以后我们再需要食物啊,会主动去跟您们买的。”王志毅说。

“什么钱不钱的,要你们的钱,我们还算个人吗?”杨阿婆一听王志毅说到钱,便生气了。

旁边那几个老人家也是一脸的不悦,说着当地的方言,邓长河等人明显感觉到这句话对她们来说就是个冒犯。

杨阿婆等人正在喝茶吃点心,此时,杨阿婆说道:“哎呀,我们农村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这鸡啊鸭啊,蔬菜瓜果有一点,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你看,我现在也吃了你们的点心,喝了茶了,那我是不是也要给你们钱啊?”

可是,邓长河也知道,免费接收村民们物品的这个头是决不能开的,他想起以前在网上看过的新闻,说的是有些地方的扶贫干部下乡扶贫,最后没把当地的经济搞起来,反而是把村子里的飞禽走兽都给吃了个遍,这哪是扶贫啊,简直就是到乡下度假来了。

“杨阿婆,我给你讲个故事吧。”邓长河说着,握住了杨阿婆的手,跟她说起了一个关于红军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是邓长河以前边防部队的连长告诉他的,而连长也是从他曾经的连长那里听来的,这个故事就像是一个信念,一种精神,从红军时候开始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那是在八十多年前的1935年,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向西转移,也因此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当时,一支红军小分队来到了一个实壕的小镇,打算在镇上修整一段时间,便驻扎了下来。

当时,镇上的百姓对部队很是抵触,因为小镇自古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几百年来,不断地有各种军队经过。曾经军阀的部队来过,国民党的部队来过,土匪来过,山贼也来过,这次带着武器穷凶极恶的人,每次来的时候,不是烧杀抢掠,便是破坏扰民,把小镇搞得是鸡飞狗跳,苦不堪言。因此,每当有部队前来,小镇的居民便会大门紧闭,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地窖用于藏身,值钱的东西和粮食也会一起藏到了地窖里,所以就算部队的人闯进了屋子,翻箱倒柜也毫无所获,而百姓们都要在地窖里等到部队的人离开后才敢出来。

这一次红军部队来到小镇后,百姓们依旧是藏到了地窖里,可奇怪的是,并没有看到有红军闯进民宅,于是,好奇的人便走出了地窖,发现家里完全没有人闯进的痕迹,于是大胆一些的人便趁着夜色走出门外打探消息,此时才发现,所有的红军都躺在墙角睡觉呢。

红军的举动让村民们非常惊讶,因为这支部队和那些军阀和国民党部队完全不同,他们竟然不强占民宅,而是自己搭帐篷,住在了民宅外,甚至连帐篷都不搭,直接睡在了路边。

于是,百姓们便纷纷从地窖里出来,好奇地观察着这支奇怪的部队,只见他们穿着朴素的军装,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分明也是一副农家子弟的模样。

渐渐地,百姓们便壮起了胆接纳了这支特殊的队伍,还允许他们在农民家借灶台做饭。

而更让百姓们感到惊奇的是,这群红军在做饭的时候,也是自带炊具,盐米和蔬菜瓜果,并且亲自挑水、劈柴,不给主人家添一点麻烦,做好了饭菜还会主动邀请主人家一起吃,那情形,就像是远走他乡多年的孩子回到家乡一样。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更是分得清人的好坏,就这样,这群红军战士们很快便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这时,乡亲们纷纷邀请红军战士们到自己的屋里居住,但都被红军战士们谢绝了。

而红军战士们向百姓们购买补给食品的时候,也绝不会少付一分钱。

这支红军队伍只在镇上待了五天,便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在红军走后,当地民间便开始流传起一首歌谣来,

那首歌谣是这么倡的:

实在壕哪年不过兵,

过兵百姓不安宁,

唯独当年红军过,

一来一去很清净,

不拿东西不拿线,

走时地下扫干净!

是的,当时离开的时候,红军战士们甚至帮百姓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地才离开。

听了邓长河讲述的故事,杨阿婆和另外两位阿婆都是热泪盈眶,其实她们在很小的时候也见到过我们的解放军战士,知道我们部队作风优良的传统。

“阿婆,这就是我们的部队一直能够战无不胜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对乡亲们是真诚以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传统能够一直继承下来,我们才获得了老百姓的拥护,所以阿婆啊,我们扶贫队也是要坚决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不能给村里的乡亲们添麻烦!”邓长河向杨阿婆解释道。

“我知道我知道,我就是心疼你们啊,这顿饭连肉都没得吃,怕你们饿着了!”杨阿婆听了邓长河讲的故事,眼泪也满是泪花。

“没关系的阿婆,现在大家生活好了,也不用每顿饭都吃肉了,偶尔吃一吃素,对身体好!”王志毅笑道。

“是啊是啊,以前我们农村穷得吃不起肉,羡慕你们城里人每顿都有肉吃,现在我们吃起肉了,你们又改吃素了!”杨阿婆笑道,众人也都笑起来。

通过和杨阿婆等人的一番交谈,她们也终于理解了这群老战士们的用心良苦,最后,东西还是留下了,但王志毅也把钱交给杨阿婆她们带走了。

邓长河还和杨阿婆约定好了,以后扶贫队需要向村民们采购食物,会提前列出一份清单,交给杨阿婆,杨阿婆便会组织村民们为扶贫队准食物。

其实扶贫队也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为村民们提高一些收入。

字號
缩小
18
放大
背景
目录
设置
客户端

第三十七章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书名:老战士
作者名:梁宇寒
更新时间:2021-05-13 15:01:09

看着王月婷离去的身影,杨阿婆向另外两个阿婆递了一个眼色,两个阿婆心领神会,赶紧快步离开了杨阿婆家,回自家去了。杨阿婆看向二楼王月婷的房间,微微一笑,走进了厨房。

此时,扶贫队那边,马霞等人正在张大爷家的厨房里忙活着。

张大爷家的厨房已经多年未用,所以把厨房修整好花了几个人好一会儿的时间,村里没有通燃气,平时大部分村民还是用柴火烧饭,因此,方原和马小明帮助马阿姨她们弄好厨房后,便到后山捡柴火去了,而马霞等人则留下来准备食材。

因为没有冰箱,所以这一次扶贫队带来的物资里并没有肉类,本来想可以跟乡亲们买一些鸡鸭,但转念一想,他们这么一大群人,若是每顿都吃肉的话,那村子里的鸡鸭很快便会被吃光了,所以大家早就商量好了,以后的每一顿饭,尽量多吃素,少吃肉,所以这来到村子了的第一顿饭,大家决定要吃一顿全素宴。

不一会儿,大家看到有几个村民来到了厨房,而为首的,便是王月婷的房东杨阿婆。

上次大家来望月组考察的时候,正是杨阿婆为大家准备的一日三餐,所以大家和杨阿婆已经很熟了,见杨阿婆等人走来,马霞赶紧迎了上去。

“阿婆,您怎么来了?”马霞问道。

“我给你们带点了东西来。”杨阿婆笑眯眯地说。

看到杨阿婆和她身边那几个阿婆手上都提着一个大竹篮子,篮子里装着各种蔬菜瓜果,还有鸡鸭,顿时愣住了。

原来,支开了王月婷后,杨阿婆便想好了,虽然这一次不能帮扶贫队做饭,但扶贫队来到村里,毕竟是客人,她们这些做主人的又怎么能不盛情招待呢,所以便打算带着些食品,前去探望。

杨阿婆等人的竹篮子里,装着鸡啊,鸭啊,鸡蛋啊,南瓜,还有刚从地里摘出来的新鲜青菜。

“杨阿婆,你们这是干什么啊?”马霞问道。

“我知道你们肯定没有带肉来,所以我们就给你们带了点过来。”杨阿婆笑眯眯地说。

“杨阿婆,您带来的东西我可不能收,我们备好了粮食的,够吃。”马霞说。

“怎么会够?你们那么多人,带来的那些粮食,吃一两顿就吃完了。”杨阿婆说,她此时就像是个典型的妈妈,永远认为孩子吃不够,吃不饱。

“我们都做好规划了,隔三差五地,会到镇上补充的,阿婆,你就放心吧。”方原在一旁补充道。

“还去什么镇上啊,我们村里又不是没有粮食,你们想吃什么,除了龙肉我没办法给你们找,这鸡鸭鱼,山羊,还是牛肉?我们这里都有嘛!蔬菜就更不用说啦,每家每户都种有,你们想吃,随时去拿,没有人会说你们的。”杨阿婆听到方原说要到镇上去买菜,似乎有些生气。

“阿婆,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我......”方原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他们这么做,也是为了不麻烦乡亲们。

“阿婆,乱拿你们的东西,邓队长和王队长是要说我们的。”彭翠说道。

“有什么好说的,我就给你们带点东西嘛,你让他们跟我说。”杨阿婆说。

见杨阿婆她们非要把鸡鸭等物留下,马霞只好先稳住杨阿婆,一边打电话给邓长河。

这时,邓长河和王志毅匆匆下楼来,把杨阿婆等人接到客厅坐下来。

方原和马小明赶紧给这几位婆婆们打来了茶水,还配上了他们带来的一些点心。

“杨阿婆,你们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可是,你们的东西我们是绝对一点都不能收的,因为这个头一开啊,这接下来就不好办咯。”邓长河笑说。

确实,关于吃饭的问题,大家在来之前便已经想好了,而这第一条原则,便是决不能接受任何村民们赠送的食物,就算非要接受,也一定要案市场价购买。

“杨阿婆,这样吧,您把东西留下,我们把钱给您。以后我们再需要食物啊,会主动去跟您们买的。”王志毅说。

“什么钱不钱的,要你们的钱,我们还算个人吗?”杨阿婆一听王志毅说到钱,便生气了。

旁边那几个老人家也是一脸的不悦,说着当地的方言,邓长河等人明显感觉到这句话对她们来说就是个冒犯。

杨阿婆等人正在喝茶吃点心,此时,杨阿婆说道:“哎呀,我们农村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这鸡啊鸭啊,蔬菜瓜果有一点,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你看,我现在也吃了你们的点心,喝了茶了,那我是不是也要给你们钱啊?”

可是,邓长河也知道,免费接收村民们物品的这个头是决不能开的,他想起以前在网上看过的新闻,说的是有些地方的扶贫干部下乡扶贫,最后没把当地的经济搞起来,反而是把村子里的飞禽走兽都给吃了个遍,这哪是扶贫啊,简直就是到乡下度假来了。

“杨阿婆,我给你讲个故事吧。”邓长河说着,握住了杨阿婆的手,跟她说起了一个关于红军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是邓长河以前边防部队的连长告诉他的,而连长也是从他曾经的连长那里听来的,这个故事就像是一个信念,一种精神,从红军时候开始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那是在八十多年前的1935年,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向西转移,也因此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当时,一支红军小分队来到了一个实壕的小镇,打算在镇上修整一段时间,便驻扎了下来。

当时,镇上的百姓对部队很是抵触,因为小镇自古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几百年来,不断地有各种军队经过。曾经军阀的部队来过,国民党的部队来过,土匪来过,山贼也来过,这次带着武器穷凶极恶的人,每次来的时候,不是烧杀抢掠,便是破坏扰民,把小镇搞得是鸡飞狗跳,苦不堪言。因此,每当有部队前来,小镇的居民便会大门紧闭,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地窖用于藏身,值钱的东西和粮食也会一起藏到了地窖里,所以就算部队的人闯进了屋子,翻箱倒柜也毫无所获,而百姓们都要在地窖里等到部队的人离开后才敢出来。

这一次红军部队来到小镇后,百姓们依旧是藏到了地窖里,可奇怪的是,并没有看到有红军闯进民宅,于是,好奇的人便走出了地窖,发现家里完全没有人闯进的痕迹,于是大胆一些的人便趁着夜色走出门外打探消息,此时才发现,所有的红军都躺在墙角睡觉呢。

红军的举动让村民们非常惊讶,因为这支部队和那些军阀和国民党部队完全不同,他们竟然不强占民宅,而是自己搭帐篷,住在了民宅外,甚至连帐篷都不搭,直接睡在了路边。

于是,百姓们便纷纷从地窖里出来,好奇地观察着这支奇怪的部队,只见他们穿着朴素的军装,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分明也是一副农家子弟的模样。

渐渐地,百姓们便壮起了胆接纳了这支特殊的队伍,还允许他们在农民家借灶台做饭。

而更让百姓们感到惊奇的是,这群红军在做饭的时候,也是自带炊具,盐米和蔬菜瓜果,并且亲自挑水、劈柴,不给主人家添一点麻烦,做好了饭菜还会主动邀请主人家一起吃,那情形,就像是远走他乡多年的孩子回到家乡一样。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更是分得清人的好坏,就这样,这群红军战士们很快便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这时,乡亲们纷纷邀请红军战士们到自己的屋里居住,但都被红军战士们谢绝了。

而红军战士们向百姓们购买补给食品的时候,也绝不会少付一分钱。

这支红军队伍只在镇上待了五天,便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在红军走后,当地民间便开始流传起一首歌谣来,

那首歌谣是这么倡的:

实在壕哪年不过兵,

过兵百姓不安宁,

唯独当年红军过,

一来一去很清净,

不拿东西不拿线,

走时地下扫干净!

是的,当时离开的时候,红军战士们甚至帮百姓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地才离开。

听了邓长河讲述的故事,杨阿婆和另外两位阿婆都是热泪盈眶,其实她们在很小的时候也见到过我们的解放军战士,知道我们部队作风优良的传统。

“阿婆,这就是我们的部队一直能够战无不胜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对乡亲们是真诚以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传统能够一直继承下来,我们才获得了老百姓的拥护,所以阿婆啊,我们扶贫队也是要坚决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不能给村里的乡亲们添麻烦!”邓长河向杨阿婆解释道。

“我知道我知道,我就是心疼你们啊,这顿饭连肉都没得吃,怕你们饿着了!”杨阿婆听了邓长河讲的故事,眼泪也满是泪花。

“没关系的阿婆,现在大家生活好了,也不用每顿饭都吃肉了,偶尔吃一吃素,对身体好!”王志毅笑道。

“是啊是啊,以前我们农村穷得吃不起肉,羡慕你们城里人每顿都有肉吃,现在我们吃起肉了,你们又改吃素了!”杨阿婆笑道,众人也都笑起来。

通过和杨阿婆等人的一番交谈,她们也终于理解了这群老战士们的用心良苦,最后,东西还是留下了,但王志毅也把钱交给杨阿婆她们带走了。

邓长河还和杨阿婆约定好了,以后扶贫队需要向村民们采购食物,会提前列出一份清单,交给杨阿婆,杨阿婆便会组织村民们为扶贫队准食物。

其实扶贫队也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为村民们提高一些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