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风云更新时间:2021-08-03 22:25:33
释放阅读上一章
大院风云

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四十六章 痛杀开川(二)

青挺大队派出队员对开川的活动规律进行侦察,摸清了开川喜欢遛马的习性,大概是以生意人的身份潜伏得太久,没有显摆的机会,这次回归军队终于可以耍耍威风了。

每天傍晚,开川总要趁着暮色,由金磊村沿着八仙河岸的道路遛马去往大荣村据点,然后再从大荣村原路返回金磊村据点,来回过程中,都会在水灵村前的石龙桥旁逗留一会。石龙桥离水灵村熊家大院不过两里地远,躲在大院的炮楼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适合远处监视石龙桥的动静。

太阳快落山时,熊家大院的炮楼里,担任瞭望的青挺队员远远发现,一匹枣红大马从金磊村一路扬蹄而来,全副武装的开川,身挎指挥刀,骑在马背上东张西望,除了开川和他胯下的东洋战马,路上再没有一个人影,村人们都躲在自家的棚屋里,谁也不敢出来触霉头。

“等开川走过之后,按计划趁着夜色潜入到伏击点,准备在开川返回时,来个出其不意,进行近距离截击。”熊文长对担任伏击的队员果断发出指令。

夜色完全笼罩下来,十米之外已看不见人,唯有天边挂着几颗半明半暗的星星,一眨一眨象鬼睒眼似的,幽深而冷漠,一切静得出奇,只有习习的河风,呜呜咽咽地的从两岸刮过,带着一股刺骨的寒意。

四个队员冒着寒风,埋伏在石龙桥附近的小河边,单等开川再次出现。

“嘀哒,嘀哒。”清脆的马蹄声越来越近,鬼子开川回转了。

开川骑着马到了石龙桥前,迷蒙的夜色下隐隐约约看见开川一拉缰绳,那马便停了下来。开川打着口哨,估计是想下马撒尿了。

青挺队员们屏住呼吸,透过夜色瞄准着前面的开川。

“砰——”未等指挥战斗的队员发令,枪声提前响了。

枪是从新队员覃立晏的位置打响的。原来,耳听得开川在马上得意洋洋地打着口哨,首次参战的覃立晏心里又兴奋又紧张起来,一慌张手就本能地扣动了扳机。

结果可汗想而知——子弹打飞了。

“打!”覃立晏的枪一响,埋伏在周边的队员们不得不一齐朝开川和他的战马开枪射击。

一阵杂乱的枪响,开川翻身落马,趴倒在路边的田坎下,并抽出手枪拼命地向队员们还击,估计刚才没有打中他的要害。队员们继续集中火力,连连朝开川射击,不一会,开川的枪便不再响了,也没有发出半点动静。

队员们都以为开川必死无疑,但由于夜色下距离隔得比较远,无法看得清楚,又不敢贸然暴露目标上前察看,于是一通射击之后便匆匆收兵撤离了。

金磊村距石龙桥也就两三里地,日本军马训练有素,开川落马后,那受惊的战马撒开四蹄即飞奔回金磊村据点去了。鬼子耳闻枪声,又见开川的军马独自跑了回去,料定开川路上出事遇到了伏击,便急速集合队伍倾巢出动直奔石龙桥方向而来。

日军在石龙桥旁找到了受伤的开川,将他抬回了据点。

开川没有被青挺队员当场打死,让他侥幸多活了一段日子。

不过,第二天,有人亲眼看见开川右手吊着白色的绷带,在金磊村的小巷里艰难地踱着步,脸色苍白神情黯淡,一副惊魂未定的狼狈模样,仿佛刚刚从地狱里挣扎出来似的。

这次袭击虽然没有直接击毙开川,但很长时间里,开川不仅不敢再一个人随便出来遛马,甚至连上成团街来巡圩都是心惊胆颤。鬼子们的行动再也不敢那么肆无忌惮,他们知道随时都可能遭到游击队的埋伏和冷枪,但却不晓得游击队究竟会藏在什么地方。

该死的开川虽然侥幸逃过了一劫。但一个更加周密的刺杀计划又在酝酿之中。

虽说石龙桥遇袭之后,狂妄的开川已成惊弓之鸟,成天担心吊胆的。但职务所系,成团街巡圩的工作还是不敢怠慢。

莺飞草长的三月,正是农民插秧种田的季节。尽管人们惧怕鬼子的骚扰,但为了生计,不得不提心吊胆地去赶圩卖货。日军的宣抚官多次在维持会的拱卫下,来到各个圩集,假惺惺地鼓励广大村民到圩集来“做生意发大财”“共存共荣”。自从鬼子在各个乡镇建立了伪政权之后,每逢成团圩日,开川都要例行公事地出来巡查一番,趁机搜刮民财捞点“油水”,还美其名曰“日中亲善”。

青挺队决定利用赶成团街圩集的机会,再次对开川实施刺杀行动。

为了保证行动成功,这回大队长熊文长决定亲自带队执行刺杀方案。

圩日的早上,队员们在熊大队长的指挥下兵分三路从驻地大榨村出发,一组队员打扮成砍柴割草的樵夫,将枪支事先藏匿在草捆里,然后大摇大摆地挑到圩场摆卖,以作临时接应;一组队员登上离圩街不远的丹凤岭制高点,架好机枪,为掩护参加刺杀行动的队员随时撤退作准备;大队长熊文长则带领两名手脚利索的队员从北面的牛市悄悄进入到圩场,混在老百姓中间,伺机等待目标的出现。

跟随熊文长在一起的队员中有一个人名叫贺良双。说起贺良双,还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家原在龙城做生意,家境还算殷实,抗日战争打响后,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的他,报名参加了滇缅公路运输队,负责运输美国援华抗日物资。据说他的车技非常了得,许多急难险重的运输任务他都自告奋勇去完成。日军再次入侵八桂时,贺家也随着人流疏散到了成团,但整个柳江很快沦落日寇之手,已是无处可逃。恰在此时,母亲的妹妹良双的姨娘不幸病逝,贺良双刚好归乡省亲在家,也随家人们一起疏散到了成团,看着这无常的生死,母亲再也不同意良双离家返队,强求他留下来帮忙照顾家里的生意。贺良双在家期间,青挺队的活动正搞得风生水起,名声大振,于是良双说服母亲,毅然参加了青挺队,杀敌除奸。

这次刺杀开川的行动,贺良双被熊文长挑中作他的助手。

经得熊文长的同意,贺良双把他的两个妹妹贺晓莉和贺晓丹也带来一起参加行动,有女孩子参与其中,容易掩护,行动起来更加方便。

妹妹贺晓丹今年刚满十三岁,却已是一个坚定的抗日积极分子,得知自己可以和大人们一道参加刺杀日军的行动,兴奋得漂亮的小脸蛋醉成了两朵盛开的桃花。

按照事先安排,贺晓莉与贺晓丹姐妹俩一人挎着个竹篮筐,扮装成卖鸡蛋的村姑,在街头游荡侦察。

真是天公作美,未到中午,天上便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这一场及时雨帮助了队员们的行动。骤雨打来,赶圩的人们纷纷跑进店铺、街边屋檐甚至当街居民的家里躲起雨来,巡圩的鬼子兵也慌忙找地方躲雨去了,熊文长和其他两名队员见状,便趁着人们躲雨混乱之际,顺势闯进圩场闸门内,经老祥发打铁铺摸进了圩场中心地段。

雨小下来了,熊文长头戴一顶竹壳帽,右肩挎着一个蓝靛布口袋,里面装着十几斤干玉米籽,佯装成卖玉米的农户,右手插进口袋里紧握着快机驳壳枪,在街上漫游着搜寻着,时不时用另一只手从口袋里抓一把玉米籽出来叫卖:“好甜净的玉米籽,便宜卖了。”样子倒装得很地道。

说来也真巧,正当头戴草帽的熊文长和两名队员走到熙熙攘攘的鸡鸭行旁边,刚在一家米粉摊前坐下来,准备吃碗米粉打尖,一抬头竟然发现脸型削瘦、眼睛细小、头戴黄色军帽、身穿黑色衣裤的开川从街对面径直走了过来。这米粉摊,就在成团圩米行和鸡鸭行的交叉处,米粉摊前有条短短的小巷子,来往赶圩的人们必须从这里经过,是个做买卖的好堂口。

威风十足的的开川身边还紧随着两个汉奸小特务。一路上,汉奸特务们狐假虎威地对街道两旁摆摊或询价的群众推推搡搡,口里不干不净地骂骂咧咧,一边点头哈腰为开川开路。

开川和两个汉奸来到对面的阿甲米粉店,店里的其他客人见日本人过来,一溜烟跑光了。

开川与两个汉奸围坐在米粉摊桌边,摊主立即给他们每人盛了一碗米粉,在开川的碗里又多加了一瓢肉料,恭恭敬敬地端到开川面前,脸上堆着不自然的笑:“太君请慢用。”

字號
缩小
18
放大
背景
目录
设置
客户端

第四十六章 痛杀开川(二)

书名:大院风云
作者名:辰子
更新时间:2021-08-03 22:25:33

青挺大队派出队员对开川的活动规律进行侦察,摸清了开川喜欢遛马的习性,大概是以生意人的身份潜伏得太久,没有显摆的机会,这次回归军队终于可以耍耍威风了。

每天傍晚,开川总要趁着暮色,由金磊村沿着八仙河岸的道路遛马去往大荣村据点,然后再从大荣村原路返回金磊村据点,来回过程中,都会在水灵村前的石龙桥旁逗留一会。石龙桥离水灵村熊家大院不过两里地远,躲在大院的炮楼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适合远处监视石龙桥的动静。

太阳快落山时,熊家大院的炮楼里,担任瞭望的青挺队员远远发现,一匹枣红大马从金磊村一路扬蹄而来,全副武装的开川,身挎指挥刀,骑在马背上东张西望,除了开川和他胯下的东洋战马,路上再没有一个人影,村人们都躲在自家的棚屋里,谁也不敢出来触霉头。

“等开川走过之后,按计划趁着夜色潜入到伏击点,准备在开川返回时,来个出其不意,进行近距离截击。”熊文长对担任伏击的队员果断发出指令。

夜色完全笼罩下来,十米之外已看不见人,唯有天边挂着几颗半明半暗的星星,一眨一眨象鬼睒眼似的,幽深而冷漠,一切静得出奇,只有习习的河风,呜呜咽咽地的从两岸刮过,带着一股刺骨的寒意。

四个队员冒着寒风,埋伏在石龙桥附近的小河边,单等开川再次出现。

“嘀哒,嘀哒。”清脆的马蹄声越来越近,鬼子开川回转了。

开川骑着马到了石龙桥前,迷蒙的夜色下隐隐约约看见开川一拉缰绳,那马便停了下来。开川打着口哨,估计是想下马撒尿了。

青挺队员们屏住呼吸,透过夜色瞄准着前面的开川。

“砰——”未等指挥战斗的队员发令,枪声提前响了。

枪是从新队员覃立晏的位置打响的。原来,耳听得开川在马上得意洋洋地打着口哨,首次参战的覃立晏心里又兴奋又紧张起来,一慌张手就本能地扣动了扳机。

结果可汗想而知——子弹打飞了。

“打!”覃立晏的枪一响,埋伏在周边的队员们不得不一齐朝开川和他的战马开枪射击。

一阵杂乱的枪响,开川翻身落马,趴倒在路边的田坎下,并抽出手枪拼命地向队员们还击,估计刚才没有打中他的要害。队员们继续集中火力,连连朝开川射击,不一会,开川的枪便不再响了,也没有发出半点动静。

队员们都以为开川必死无疑,但由于夜色下距离隔得比较远,无法看得清楚,又不敢贸然暴露目标上前察看,于是一通射击之后便匆匆收兵撤离了。

金磊村距石龙桥也就两三里地,日本军马训练有素,开川落马后,那受惊的战马撒开四蹄即飞奔回金磊村据点去了。鬼子耳闻枪声,又见开川的军马独自跑了回去,料定开川路上出事遇到了伏击,便急速集合队伍倾巢出动直奔石龙桥方向而来。

日军在石龙桥旁找到了受伤的开川,将他抬回了据点。

开川没有被青挺队员当场打死,让他侥幸多活了一段日子。

不过,第二天,有人亲眼看见开川右手吊着白色的绷带,在金磊村的小巷里艰难地踱着步,脸色苍白神情黯淡,一副惊魂未定的狼狈模样,仿佛刚刚从地狱里挣扎出来似的。

这次袭击虽然没有直接击毙开川,但很长时间里,开川不仅不敢再一个人随便出来遛马,甚至连上成团街来巡圩都是心惊胆颤。鬼子们的行动再也不敢那么肆无忌惮,他们知道随时都可能遭到游击队的埋伏和冷枪,但却不晓得游击队究竟会藏在什么地方。

该死的开川虽然侥幸逃过了一劫。但一个更加周密的刺杀计划又在酝酿之中。

虽说石龙桥遇袭之后,狂妄的开川已成惊弓之鸟,成天担心吊胆的。但职务所系,成团街巡圩的工作还是不敢怠慢。

莺飞草长的三月,正是农民插秧种田的季节。尽管人们惧怕鬼子的骚扰,但为了生计,不得不提心吊胆地去赶圩卖货。日军的宣抚官多次在维持会的拱卫下,来到各个圩集,假惺惺地鼓励广大村民到圩集来“做生意发大财”“共存共荣”。自从鬼子在各个乡镇建立了伪政权之后,每逢成团圩日,开川都要例行公事地出来巡查一番,趁机搜刮民财捞点“油水”,还美其名曰“日中亲善”。

青挺队决定利用赶成团街圩集的机会,再次对开川实施刺杀行动。

为了保证行动成功,这回大队长熊文长决定亲自带队执行刺杀方案。

圩日的早上,队员们在熊大队长的指挥下兵分三路从驻地大榨村出发,一组队员打扮成砍柴割草的樵夫,将枪支事先藏匿在草捆里,然后大摇大摆地挑到圩场摆卖,以作临时接应;一组队员登上离圩街不远的丹凤岭制高点,架好机枪,为掩护参加刺杀行动的队员随时撤退作准备;大队长熊文长则带领两名手脚利索的队员从北面的牛市悄悄进入到圩场,混在老百姓中间,伺机等待目标的出现。

跟随熊文长在一起的队员中有一个人名叫贺良双。说起贺良双,还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家原在龙城做生意,家境还算殷实,抗日战争打响后,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的他,报名参加了滇缅公路运输队,负责运输美国援华抗日物资。据说他的车技非常了得,许多急难险重的运输任务他都自告奋勇去完成。日军再次入侵八桂时,贺家也随着人流疏散到了成团,但整个柳江很快沦落日寇之手,已是无处可逃。恰在此时,母亲的妹妹良双的姨娘不幸病逝,贺良双刚好归乡省亲在家,也随家人们一起疏散到了成团,看着这无常的生死,母亲再也不同意良双离家返队,强求他留下来帮忙照顾家里的生意。贺良双在家期间,青挺队的活动正搞得风生水起,名声大振,于是良双说服母亲,毅然参加了青挺队,杀敌除奸。

这次刺杀开川的行动,贺良双被熊文长挑中作他的助手。

经得熊文长的同意,贺良双把他的两个妹妹贺晓莉和贺晓丹也带来一起参加行动,有女孩子参与其中,容易掩护,行动起来更加方便。

妹妹贺晓丹今年刚满十三岁,却已是一个坚定的抗日积极分子,得知自己可以和大人们一道参加刺杀日军的行动,兴奋得漂亮的小脸蛋醉成了两朵盛开的桃花。

按照事先安排,贺晓莉与贺晓丹姐妹俩一人挎着个竹篮筐,扮装成卖鸡蛋的村姑,在街头游荡侦察。

真是天公作美,未到中午,天上便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这一场及时雨帮助了队员们的行动。骤雨打来,赶圩的人们纷纷跑进店铺、街边屋檐甚至当街居民的家里躲起雨来,巡圩的鬼子兵也慌忙找地方躲雨去了,熊文长和其他两名队员见状,便趁着人们躲雨混乱之际,顺势闯进圩场闸门内,经老祥发打铁铺摸进了圩场中心地段。

雨小下来了,熊文长头戴一顶竹壳帽,右肩挎着一个蓝靛布口袋,里面装着十几斤干玉米籽,佯装成卖玉米的农户,右手插进口袋里紧握着快机驳壳枪,在街上漫游着搜寻着,时不时用另一只手从口袋里抓一把玉米籽出来叫卖:“好甜净的玉米籽,便宜卖了。”样子倒装得很地道。

说来也真巧,正当头戴草帽的熊文长和两名队员走到熙熙攘攘的鸡鸭行旁边,刚在一家米粉摊前坐下来,准备吃碗米粉打尖,一抬头竟然发现脸型削瘦、眼睛细小、头戴黄色军帽、身穿黑色衣裤的开川从街对面径直走了过来。这米粉摊,就在成团圩米行和鸡鸭行的交叉处,米粉摊前有条短短的小巷子,来往赶圩的人们必须从这里经过,是个做买卖的好堂口。

威风十足的的开川身边还紧随着两个汉奸小特务。一路上,汉奸特务们狐假虎威地对街道两旁摆摊或询价的群众推推搡搡,口里不干不净地骂骂咧咧,一边点头哈腰为开川开路。

开川和两个汉奸来到对面的阿甲米粉店,店里的其他客人见日本人过来,一溜烟跑光了。

开川与两个汉奸围坐在米粉摊桌边,摊主立即给他们每人盛了一碗米粉,在开川的碗里又多加了一瓢肉料,恭恭敬敬地端到开川面前,脸上堆着不自然的笑:“太君请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