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繁星更新时间:2021-06-01 10:31:34
释放阅读上一章
铁路繁星

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二十三章 重走成渝铁路

听后后面,刘向南和安妤都充满了敬意。

刘大成越唱越大声:四唱那成渝路,通车到成都,四十年的愿望实现了,鞭炮响连天,城乡交流有保证,工业更要大发展。火车头冒着烟,带着幸福直向前,男女老少齐欢唱,永远跟着毛主席幸福万万年,幸福万万年!

安妤说,爷爷不要您给我们讲讲您当年参加修成渝铁路的故事吧。

“都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你们啷个还这么感兴趣哟!”刘大成说。

刘大成说,1950年6月15日,在成都举行了成渝铁路开工典礼。邓小平同志莅临致词,贺龙同志亲手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的锦旗授予筑路大军。当天,筑路一总队高举"开路先锋"的旗帜,开赴九龙坡、油溪工地,揭开了修筑成渝铁路的序幕。

成渝路在当时这条件下,不简单啊,没有钱,粮食不够用。作为职工来说,工人当时是穿着草鞋,拿着钢钎二锤,扁担一根,锄头一把,但是工资待遇很低啊,农民工来只够吃饭,没有工资啊,成渝铁路修建过程中,组建了几个工务段,九龙坡、永川、隆昌、内江、成都分别有个工务段。每个工务段都有繁重的任务,工人们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成渝线确实是个奇迹。你看国民党多少年,几十年没有弄成,共产党2年就通车了。这个靠的就是农民和工人,当时开工条件还是很艰苦的,土匪还在捣蛋,重庆大坪等地都有土匪,在修建成渝铁路的时候,国家动员了一些部队参加进来,这保证了施工安全,否则“你修路他打枪来了”,怎么能行?至于待遇,当时修铁路有饭吃就行,哪有什么工资啊?基本没有,到后来稍微好点的时候,有点烟钱。

听着爷爷的讲述,刘向南突然冒出了个想法,要不趁爷爷身体还硬朗,我们带他实地重走成渝铁路,真实还原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将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刘大成、刘向南、安妤乘坐的列车飞驰在成渝高速铁路上,车窗外田野、湖泊、丘陵、江河......一幅幅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又瞬间消失。刘大成精神抖擞,兴致高昂。

内江梅山上的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纪念碑坐南朝北,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纪念堂坐融合吸纳苏式建筑风格,砖石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工’字形布局。周围种植有松柏、花草,整个碑体雄伟、壮观,人们在梅家山广场即能仰视它屹立的英姿。纪念堂与纪念碑为整体配套建筑,互为衬托、交相辉映。

听解说员介绍说,1954年7月1日,开建的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碑高14米,碑身正面隶体阴刻“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二级碑座正面镌刻毛泽东同志题词,与成都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遥相辉映,浓缩记载了四川人民数十年保路、筑路的历史风云和不朽功绩,用以纪念十万筑路民工修筑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历史功绩,这是全国唯一的纪念铁路筑路民工的纪念碑,对研究新中国铁路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纪念碑刻密密麻麻的的人名中,刘大成一边认真查看,一边口中念念三个字“梁敬铭”。安妤眼睛尖,在碑刻中最先找到了“梁敬铭”三个字。

纪念堂和纪念碑位于梅家山山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铸造的“新中国第一铁路”的伟业。火车自渝由城南穿越三元井、梅家山隧洞,绕梅家山山麓而行,轰轰隆隆的火车声由远而近,抵达纪念碑脚下时,声音又由近渐远,极目远眺,火车的声影渐渐消失在青峰翠岭之间......

刘向南和安妤搀扶着刘大成在纪念堂内参观,里面摆放了许多当年民工们用过的土碗、马灯、口盅、锄头等,还有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纪念章。陈列室里有很多图片资料,反映那时成群的民工是披着蓑衣在干活,用锄头、箩筐、扁担、竹筐等简陋工具,在铁路上忙得热火朝天。建设成渝铁路时期的珍贵图片、如今的成渝铁路图片、民工筑路时在工地上使用过的水杯、民工筑路时使用的工具。

一件件筑路文件、烈士名单、烈士事迹、荣誉证书、模范业绩、锦标奖状、筑路工具、扁担、畚箕、锄头、铁镐等展现在眼前,勾起刘大成一幕幕的回忆。

刘大成指着《成渝铁路纪录片》的开头画面说:“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举行通车典礼,当扎着彩花和红绸的机车缓缓驶向重庆火车站,铁轨两旁的人群沸腾起来,这段当时拍摄的新闻影片,真实记录了这次盛典激奋人心的场面......”

历史沧桑,一百年仿若弹指一挥。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条铁路牵动的竟是整整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梦想?

在陈列室里,刘大成为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敬献了鲜花,向为修建成渝铁路英勇牺牲的筑路工人三鞠躬,刘大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战友的怀念之情。

刘大成说:“我们参加修建成渝铁路。条件很艰苦,全身都湿了,穿着内裤都在干,披着蓑衣戴着斗笠,一锄一锄的挖出来,开山放炮,一直到重庆九龙坡。”

刘大成领着刘向南和安妤围着纪念碑边走边看,表情凝重,不时给她们讲述当年修建成渝铁路时的艰辛,讲述筑路工人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

刘向南和安妤禁不住被那些遥远的人和事感动得热泪盈眶。她们逐渐明白,成渝铁路不仅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更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筑路民工纪念堂、纪念碑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十万民工的丰功伟绩,是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蜀水巴山必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忠魂和深情。

字號
缩小
18
放大
背景
目录
设置
客户端

第二十三章 重走成渝铁路

书名:铁路繁星
作者名:易阳
更新时间:2021-06-01 10:31:34

听后后面,刘向南和安妤都充满了敬意。

刘大成越唱越大声:四唱那成渝路,通车到成都,四十年的愿望实现了,鞭炮响连天,城乡交流有保证,工业更要大发展。火车头冒着烟,带着幸福直向前,男女老少齐欢唱,永远跟着毛主席幸福万万年,幸福万万年!

安妤说,爷爷不要您给我们讲讲您当年参加修成渝铁路的故事吧。

“都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你们啷个还这么感兴趣哟!”刘大成说。

刘大成说,1950年6月15日,在成都举行了成渝铁路开工典礼。邓小平同志莅临致词,贺龙同志亲手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的锦旗授予筑路大军。当天,筑路一总队高举"开路先锋"的旗帜,开赴九龙坡、油溪工地,揭开了修筑成渝铁路的序幕。

成渝路在当时这条件下,不简单啊,没有钱,粮食不够用。作为职工来说,工人当时是穿着草鞋,拿着钢钎二锤,扁担一根,锄头一把,但是工资待遇很低啊,农民工来只够吃饭,没有工资啊,成渝铁路修建过程中,组建了几个工务段,九龙坡、永川、隆昌、内江、成都分别有个工务段。每个工务段都有繁重的任务,工人们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成渝线确实是个奇迹。你看国民党多少年,几十年没有弄成,共产党2年就通车了。这个靠的就是农民和工人,当时开工条件还是很艰苦的,土匪还在捣蛋,重庆大坪等地都有土匪,在修建成渝铁路的时候,国家动员了一些部队参加进来,这保证了施工安全,否则“你修路他打枪来了”,怎么能行?至于待遇,当时修铁路有饭吃就行,哪有什么工资啊?基本没有,到后来稍微好点的时候,有点烟钱。

听着爷爷的讲述,刘向南突然冒出了个想法,要不趁爷爷身体还硬朗,我们带他实地重走成渝铁路,真实还原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将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刘大成、刘向南、安妤乘坐的列车飞驰在成渝高速铁路上,车窗外田野、湖泊、丘陵、江河......一幅幅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又瞬间消失。刘大成精神抖擞,兴致高昂。

内江梅山上的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纪念碑坐南朝北,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纪念堂坐融合吸纳苏式建筑风格,砖石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工’字形布局。周围种植有松柏、花草,整个碑体雄伟、壮观,人们在梅家山广场即能仰视它屹立的英姿。纪念堂与纪念碑为整体配套建筑,互为衬托、交相辉映。

听解说员介绍说,1954年7月1日,开建的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碑高14米,碑身正面隶体阴刻“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二级碑座正面镌刻毛泽东同志题词,与成都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遥相辉映,浓缩记载了四川人民数十年保路、筑路的历史风云和不朽功绩,用以纪念十万筑路民工修筑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历史功绩,这是全国唯一的纪念铁路筑路民工的纪念碑,对研究新中国铁路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纪念碑刻密密麻麻的的人名中,刘大成一边认真查看,一边口中念念三个字“梁敬铭”。安妤眼睛尖,在碑刻中最先找到了“梁敬铭”三个字。

纪念堂和纪念碑位于梅家山山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铸造的“新中国第一铁路”的伟业。火车自渝由城南穿越三元井、梅家山隧洞,绕梅家山山麓而行,轰轰隆隆的火车声由远而近,抵达纪念碑脚下时,声音又由近渐远,极目远眺,火车的声影渐渐消失在青峰翠岭之间......

刘向南和安妤搀扶着刘大成在纪念堂内参观,里面摆放了许多当年民工们用过的土碗、马灯、口盅、锄头等,还有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纪念章。陈列室里有很多图片资料,反映那时成群的民工是披着蓑衣在干活,用锄头、箩筐、扁担、竹筐等简陋工具,在铁路上忙得热火朝天。建设成渝铁路时期的珍贵图片、如今的成渝铁路图片、民工筑路时在工地上使用过的水杯、民工筑路时使用的工具。

一件件筑路文件、烈士名单、烈士事迹、荣誉证书、模范业绩、锦标奖状、筑路工具、扁担、畚箕、锄头、铁镐等展现在眼前,勾起刘大成一幕幕的回忆。

刘大成指着《成渝铁路纪录片》的开头画面说:“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举行通车典礼,当扎着彩花和红绸的机车缓缓驶向重庆火车站,铁轨两旁的人群沸腾起来,这段当时拍摄的新闻影片,真实记录了这次盛典激奋人心的场面......”

历史沧桑,一百年仿若弹指一挥。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条铁路牵动的竟是整整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梦想?

在陈列室里,刘大成为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敬献了鲜花,向为修建成渝铁路英勇牺牲的筑路工人三鞠躬,刘大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战友的怀念之情。

刘大成说:“我们参加修建成渝铁路。条件很艰苦,全身都湿了,穿着内裤都在干,披着蓑衣戴着斗笠,一锄一锄的挖出来,开山放炮,一直到重庆九龙坡。”

刘大成领着刘向南和安妤围着纪念碑边走边看,表情凝重,不时给她们讲述当年修建成渝铁路时的艰辛,讲述筑路工人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

刘向南和安妤禁不住被那些遥远的人和事感动得热泪盈眶。她们逐渐明白,成渝铁路不仅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更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筑路民工纪念堂、纪念碑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十万民工的丰功伟绩,是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蜀水巴山必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忠魂和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