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十九章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在上一章中,老子叙述大道废弃之后社会病态的种种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章,可以说是老子对上一章提到的社会弊病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并提出治理方案。
这一章有关不同版本的问题最容易引起争议。首先在这里简单地说明一下:在我们所接触的郭店简本《道德经》中,本章开篇两句分别是“绝智弃辩”和“绝伪弃诈”,而通行本《道德经》中则是“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这也是郭店简本和通行本最大的差别。首先我们从时间上来说,出土于战国时期的郭店竹简本和源自西汉以来的通行本,年代越久越接近于《道德经》的真实,所以我们采用竹简本,采用“绝智弃辩”“绝伪弃诈”,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通读《道德经》一书,“圣人”一词出现了32次之多,老子又以“圣人”来象征最高的人格修养境界,在第八章中老子又主张“与善仁”,人与人之间交往要尚仁,可见老子并无“绝圣”和“绝仁”的意思。若依照通行本中“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的意思,“圣人”原本是老子树立的一个榜样和标杆,“仁义”本来是用以劝导人的善行,如今却要否定推翻,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况且老子并无这种激烈反对人文价值的思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别,显然不是在传抄中的无心之举,而是有意为之。而提出“绝仁弃义”,绝、弃的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明显是在进一步强化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对立。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