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永修丫丫戏
丫丫戏起源于商业小镇吴城镇,发源于明末清初江西农业经贸市场,为“板凳坐唱”的遗存,故其剧目题材、人物感情、艺术情趣无不受到市民娱乐的影响,是一种介于城镇与乡村的戏曲样式,保留了众多曲艺与戏剧原始生态的艺术元素,对于认识和研究民间小戏剧种的形成、衍变与发展进程有着珍贵的史学价值。其服装、道具都是农民自裁自制,简单而美观,蕴藏着民间图画、造型、刺绣等工艺美术价值,别有一番天然美学趣味。
丫丫戏是江西新近发现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长期以来湮没于赣北古城永修县的农村。在那里,没有职业班社,没有专业演员,却家家有抄本,人人会演唱。逢年过节,锣鼓一响,三五农民合聚一起便能扮出一台戏剧。剧中旦角素由男性扮演,头扎两个丫丫小髻,饰以艳服,娱人耳目,因此,本地人习称为丫丫戏。
位于永修北端的吴城镇居楚头吴尾之出口,扼江西水路之咽喉,自古以来即为江西省南北通衢之要道,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宋以后,吴城镇就是江西最大的水上物资聚散的港湾,享有“装不完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赞誉。这里商贾云集,货贸繁荣。清乾隆年间,与浮梁县景德镇、清江县樟树镇、铅山县河口镇并称江西四大名镇。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营造了特有的商埠文化环境。外籍商人为了捍卫商业利益,开展商业活动,联络同乡感情,纷纷组织商业公会,建造同乡会馆。清末吴城商业会馆已达48座,如全楚会馆、山西会馆、浙宁会馆、广东会馆、安徽会馆等等。一座会馆,一座戏台,南腔北调,交相融汇,台内台外,娱乐聚唱,永修丫丫戏的前身板凳曲即萌发于此。
早期的民间艺人三五成群,常在街坊店铺为商人们娱乐坐唱,没有管弦伴奏,只以锣鼓助节。表演短小精悍,名为板凳曲,所唱曲目皆为民歌小调、花鼓采茶,有戏有曲,又称板凳戏。大约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脱离板凳,搬上舞台,化妆演唱,但剧目、音乐和表演形式仍然保持着坐唱时期的原始面貌。至今角色行当尚无定名,小生称上首,老生称白须,大花叫大王,小丑叫小子,正旦称小姐,花旦叫丫鬟。
丫丫戏表演身段极其简单,生行挥袖,旦行摇扇,丑行奔跳,净行跨步。故友相逢三跪三拜,夫妻分别相拥相抱。舞台调度仅有左右插花、捋须抖袖、原地跑马、对坐演唱。以声传情,而无舞蹈配合。
丫丫戏剧本结构别有一格,全剧不分上下场,人物角色即上即下。景物变换随着说白唱词而隐现,忽厅堂,忽郊外,忽山寨,忽金殿。人物行动与表意全在唱词对话中交代,唱多白少,有时一场戏一唱到底。纵观丫丫戏的文学剧本,纯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说唱剧。
丫丫戏以锣鼓开场,以锣鼓托腔,一句唱腔,一阵锣鼓。据老艺人说,若在丫丫戏唱腔中加入胡琴伴奏,就会翻调,只有锣鼓干唱,才能字正腔圆。一台锣鼓一台戏,正是丫丫戏的艺术特点。如今丫丫戏仍处于说唱向戏曲衍变的原始形态之中。
丫丫戏在“板凳戏”阶段,以发源地吴城镇为中心,传播于邻县武宁与靖安两地,当地称为板凳曲或坐堂班。丫丫戏形成后,便向本县乡镇流布与传唱,遍及虬津镇、白搓镇、艾城镇、燕坊镇、梅棠镇、三角乡、九合乡、立新乡、滩溪镇、江益镇、吴城镇等十余个乡镇,以及德安、武宁的边界村落。如今仍有十余个丫丫戏业余剧团,分布在鄱坂下岸村、鄱坂江家村、麻潭上坊村、麻洲村、宅田村、麻潭叶家村、麻潭下房村、高桥村、余家洼村、朱家村、廖家村、栗山村、易家河村、三溪桥村、符南村等地。丫丫戏大小剧目四十余出,如《界石钟》《七层楼》《黄婆井》《红莲宝》《三亩地》《拾棉花》《打底劝夫》等。
2014年,永修丫丫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