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湖口绣艺
湖口县因鄱阳湖水在此注入长江而得名,有“江湖锁钥”之称。方便的交通成就了其商业的繁荣,并促进了手工艺的发展。同时,桑蚕业和染坊的发展,奠定了湖口绣艺的基础。
湖口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属吴、越、楚。早在西汉,刘向在《说苑》中载,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期,东吴丞相赵达之妹手绣《列国图》,“绣万国于一锦”。自南唐建县计,湖口绣艺也有近两千年历史。据康熙版《湖口县志》载,“民风淳朴,乡务农桑,士习诗书,妇勤纺绣”。种桑养蚕、纺纱染线的发展为湖口绣艺的丝线提供了保障。明清是湖口绣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湖口各地绣花作品广泛用于生活中,绣艺作品已出现在湖口的商埠码头。尤其是湖口曾以绣戏袍而闻名于鄱阳湖畔和长江中游。付垅乡的谢绣裁自然村,因绣艺裁缝而得名,据老人讲,明朝时期家家能绣花做衣,不分男女,皆操针线,尤善绣戏袍。因为其传承不分男女,故而在全县各地开花结果。清版《湖口县志》记载了课征桑丝的任务和种植桑树的面积。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争、抗日战争,使湖口绣艺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清末民初渐渐复苏,成了富家闺秀的娱乐艺术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