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随谈更新时间:2025-05-08 20:12:56
释放阅读上一章
《道德经》随谈

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上一章老子讲到圣人为政要做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本章老子继续阐述有道之人的为政方式,以及理想的人格形态。

这一章老子主要是论说有道之人是如何为政的,其主旨思想仍然是道家文化重要的政治理念,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开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中,“闷闷”是一个形容词,指昏暗不明,实则有敦厚之义,它表达的是一种平和的政风,这种政风正是上一章中“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表现。“察察”,形容词,原本是张扬显露的意思,这里表达的是一种严苛的政风,这种政风实则是上一章中“法令滋彰”的再次表达。本章开篇的这两句话很明显是在阐述有关为政的方式。治国理政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无为之政;一种是有为之政,“其政闷闷”即是指清静无为之政,“其政察察”则是指烦苛的有为之政。老子崇尚的是无为之政,这样施政施为遵循的是以道治国,注重的是以人为本,饱含着统治者对百姓的体恤之心和爱民之意,这样老百姓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自然会人心归顺,安居乐业。犹如著名古画《清明上河图》,图画描绘的有宋朝百姓在清明节时出城沿河游玩、扫墓踏青的情景,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太平、百姓生活的安详,这种太平和安详绝不是通过统治者推行有为之政得来的。历来“物极必反”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如果统治者通过严苛的制度和法律政策去管束压制百姓,管理得越严格,百姓的埋怨就会越多,政局自然不会稳定,哪里还会有国泰民安的一派祥和呢?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可以拿秦国和汉朝来做个对比。秦国特别崇尚法家,制定的法律也最为严苛,严苛到连商鞅最终也没能逃脱车裂而亡的悲惨结局。而汉朝实行无为之政,对百姓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举国上下崇尚节俭,其结果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空前盛况。所以“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表达的就是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其中,为政方式的“闷闷”与“察察”相对,百姓的表现“淳淳”与“缺缺”相对,这两两相对以及前后之间又存在着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前者的做法导致后者的结果,也就是为政“闷闷”会带来“淳淳”的效果,“察察”会带来“缺缺”的效果,所以民风民情的好坏,与治国者的施政施为有着连带关系。

字號
缩小
18
放大
背景
目录
设置
客户端

第五十八章

作者名: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
更新时间:2025-05-08 20:12:56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上一章老子讲到圣人为政要做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本章老子继续阐述有道之人的为政方式,以及理想的人格形态。

这一章老子主要是论说有道之人是如何为政的,其主旨思想仍然是道家文化重要的政治理念,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开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中,“闷闷”是一个形容词,指昏暗不明,实则有敦厚之义,它表达的是一种平和的政风,这种政风正是上一章中“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表现。“察察”,形容词,原本是张扬显露的意思,这里表达的是一种严苛的政风,这种政风实则是上一章中“法令滋彰”的再次表达。本章开篇的这两句话很明显是在阐述有关为政的方式。治国理政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无为之政;一种是有为之政,“其政闷闷”即是指清静无为之政,“其政察察”则是指烦苛的有为之政。老子崇尚的是无为之政,这样施政施为遵循的是以道治国,注重的是以人为本,饱含着统治者对百姓的体恤之心和爱民之意,这样老百姓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自然会人心归顺,安居乐业。犹如著名古画《清明上河图》,图画描绘的有宋朝百姓在清明节时出城沿河游玩、扫墓踏青的情景,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太平、百姓生活的安详,这种太平和安详绝不是通过统治者推行有为之政得来的。历来“物极必反”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如果统治者通过严苛的制度和法律政策去管束压制百姓,管理得越严格,百姓的埋怨就会越多,政局自然不会稳定,哪里还会有国泰民安的一派祥和呢?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可以拿秦国和汉朝来做个对比。秦国特别崇尚法家,制定的法律也最为严苛,严苛到连商鞅最终也没能逃脱车裂而亡的悲惨结局。而汉朝实行无为之政,对百姓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举国上下崇尚节俭,其结果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空前盛况。所以“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表达的就是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其中,为政方式的“闷闷”与“察察”相对,百姓的表现“淳淳”与“缺缺”相对,这两两相对以及前后之间又存在着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前者的做法导致后者的结果,也就是为政“闷闷”会带来“淳淳”的效果,“察察”会带来“缺缺”的效果,所以民风民情的好坏,与治国者的施政施为有着连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