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第13章
红旗沟大队的粮仓,坐落在村子地势相对较高的一处平地上,紧挨着大队部和晒谷场。这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建筑,主体由厚实的土坯垒砌,外面抹着一层斑驳的泥皮,屋顶则覆盖着厚厚的茅草,用木椽和檩条支撑着。与周围低矮破旧的民房相比,粮仓显得尤为“高大”和“坚固”,承载着全村百十口人来年的口粮和希望。
然而,当顾建业随着李顺才走到近前时,那份“坚固”的表象便开始瓦解。
粮仓的墙基处,明显可以看到水渍侵蚀的痕迹,一些泥皮已经脱落,露出了里面颜色深暗、似乎有些松软的土坯。北面墙角的位置,甚至有一道不算太明显、但绝对不容忽视的沉降裂缝,从墙基一直延伸到接近屋檐的位置。屋顶的茅草虽然厚实,但靠近屋檐的部分已经有些腐烂、发黑,几处凹陷的地方明显是积水所致。
“就是这里了。”李顺才指着粮仓,脸上的皱纹拧得更深了,“建业你看,这老伙计,年头久了,毛病也多了。”
跟过来看热闹的几个胆大的村民和闻讯赶来的大队会计、保管员等人,也都围了上来,一个个面色凝重,对着粮仓指指点点,唉声叹气。
“前几天刚下过一场小雪,化了之后就发现里面开始滴水了。”大队会计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推了推眼镜,忧心忡忡地说,“老王头进去看,说北边靠墙那几袋谷子都有些受潮了!”
“何止是受潮!”保管员老王头,一个干瘦黝黑的老汉,接过话头,声音带着急切,“顶棚那几根檩条,我瞅着也不太对劲,好像有点往下弯!这要是真下大雪,压塌了可咋办!”
众人的议论声中,顾建业却异常沉默。他没有急着发表意见,而是如同前世在勘察重要项目现场一般,开启了他那双专业“鹰眼”。
他没有先看漏雨的屋顶,反而绕着粮仓走了一圈,步伐不快,但目光锐利。他时而蹲下身,仔细查看墙基的土壤湿度和裂缝的走向;时而抬起头,眯着眼睛观察屋檐的排水角度和墙体的垂直度;甚至伸出手指,抠了抠墙角的土坯,感受其硬度和含水率。
他的动作专业而细致,与周围村民的茫然和焦虑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排水做得不行,”顾建业走到粮仓的北侧墙角,指着地面,“你看,屋顶下来的雨水没有引导排走,都积在墙根这儿了。长年累月地泡着,墙基不坏才怪!这条裂缝,主要就是地基受潮不均匀沉降引起的。”
他又指了指墙体:“土坯墙最怕水,下面泡软了,上面的重量压下来,自然就裂了。光堵裂缝是治标不治本,得先把水排走!”
简简单单几句话,直指问题核心!
李顺才和周围的人听得一愣一愣的。他们只知道墙裂了,却从未想过根子在排水上。
“那......那该咋办?”李顺才急忙问道。
“先不急。”顾建业摆摆手,目光转向那扇厚重的木门,“开门,我进去看看屋顶和里面的情况。”
保管员老王头连忙上前,用一把带着铜绿的钥匙打开了沉重的大锁,推开了粮仓的木门。
一股混合着粮食、尘土和明显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粮仓内部光线昏暗,只有几缕光线从屋顶茅草的缝隙和墙壁上预留的几个小小的通风口透进来。借着这点微光,可以看到里面堆放着一个个鼓鼓囊囊的麻袋,按照种类和区域整齐地码放着,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空间。
顾建业的目光第一时间就投向了屋顶!
他仰着头,仔细观察着头顶的木结构。支撑屋顶的主要是一些粗壮的原木檩条,搭在两边厚实的土坯墙和中间几根立柱上。檩条之上是椽子和厚厚的茅草。
问题很明显!
屋顶北侧靠近墙角的位置,确实有几根檩条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轻微变形和下沉!对应的下方地面上,有明显的水渍痕迹,甚至还能看到几滴水珠正从茅草缝隙中缓缓渗出,滴落在粮袋上方的油布上。
“麻烦了......”顾建业的眉头紧紧锁起,脸色变得凝重起来,“问题比想象的要严重。”
他走到那几根变形的檩条下方,伸手指了指:“看到没有?这几根檩条接口处已经有糟朽的迹象了,承重能力大大下降!漏雨只是表象,真正危险的是结构!现在没下大雪还好,一旦积雪过厚,超过了它的承重极限,这里......”他做了个手势,“很可能会先垮塌下来!”
听到“垮塌”两个字,李顺才和保管员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这要是塌了,损失的可不仅仅是几千斤粮食,更是全村人的命根子!
“建业!建业!你可得想想办法啊!”李顺才急得抓住了顾建业的胳膊,声音都有些颤抖,“无论如何,得保住这粮仓!保住这粮食!”
“是啊建业!你脑子活,一定有办法的!”会计和保管员也围了上来,眼神里充满了哀求和最后的希望。
看着众人焦急的目光,感受着肩上沉甸甸的期望,顾建业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前世,他见过太多因为忽视结构安全而导致的惨剧。他绝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在这里发生!
大脑如同超级计算机般飞速运转,将现场勘察到的所有信息,墙基沉降、排水不畅、檩条糟朽、屋顶渗漏、通风不良一一与他脑海中存储的海量建筑知识和经验进行匹配、分析、整合......
片刻之后,一个清晰、可行、且符合当前条件的应急抢修方案,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李支书,各位乡亲,”顾建业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办法,有!但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听我安排,争分夺秒!”
“有办法就好!有办法就好!”李顺才连连点头,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你说!怎么干!全村老少都听你调遣!”
“好!”顾建业不再迟疑,走到粮仓中间稍微空旷的地方,捡起一根小木棍,就在满是尘土的地面上,迅速勾勒起来。
他的动作飞快,线条简洁却精准,一个粮仓的简易剖面图和几个关键节点的加固示意图很快就出现在众人眼前。
“首先,治本先治水!”顾建业指着地上的草图,“粮仓四周,特别是北侧墙根,立刻组织人手挖排水沟!沟不用太深,能把屋檐水和地面水引走就行,挖好后用石头或者碎瓦片简单铺一下底,防止冲刷。”
“第二,加固屋顶!”他重点指向那几根变形的檩条,“光靠堵漏没用,必须增加支撑!立刻去砍几根结实、干燥的硬木,不需要太粗,碗口粗细就行,但一定要直!在变形檩条的下方,用这些硬木做立柱,垂直顶住!每根变形的檩条下至少加两根立柱,上下两端都要用木楔子或者石块垫实、卡紧,确保它分担掉大部分压力!”
“光加立柱还不够,”他继续补充,提出了一个更精妙的方案,“为了防止立柱失稳,还得在立柱之间,用稍微细一点的木杆或者毛竹,斜向交叉拉接,形成一个临时的稳定桁架结构!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这个“桁架结构”的提法,让李顺才和村民们听得有些云里雾里,但看着顾建业图上那清晰的交叉支撑线条,又隐隐觉得好像很有道理,比单纯加几根柱子要牢靠得多!
“第三,才是处理屋顶渗漏!”顾建业接着说道,“大面积翻修茅草肯定来不及了。我的想法是,先清理掉屋顶凹陷处的积水和烂草。然后,去砍伐大量的芦苇或者荻草,编织成厚实的草排,要尽量密实!编好后,用桐油浸泡或者涂抹,增强防水性!最后,将这些处理过的草排,像盖瓦片一样,覆盖在漏雨最严重的那几个区域,特别是屋脊和墙檐结合部,层层叠压,用木钉或者绳索固定牢靠!”
“这......这能行吗?”一个懂点泥瓦活的老村民忍不住插嘴,“草排盖草顶?没这么干过啊!再说,桐油那玩意儿金贵......”
“现在是应急!”顾建业语气斩钉截铁,“芦苇和荻草的杆是中空的,本身就有一定的隔水性,编织密实了,再用油处理过,挡住这个冬天的雪水绝对没问题!比单纯糊泥巴或者换几把烂草强得多!至于桐油,用量不大,主要是涂抹关键部位,如果实在没有,松香或者猪油也能凑合,效果差点,但也能顶一阵子!”
“最后,”顾建业看向墙壁上的那道裂缝和墙角的霉斑,“墙体裂缝,等排水沟挖好,墙基稍微干燥一些后,用粘性好的黄泥混合碎草、石灰填塞密实。墙角发霉的地方,刮掉霉层,用石灰水反复涂刷消毒,保持通风!”
一套完整的应急抢修方案,从排水、结构加固、屋顶防水到墙体修补、防霉消毒,环环相扣,有理有据,而且充分考虑到了材料的易得性和施工的快捷性!
整个方案听下来,李顺才和周围懂点门道的人,看向顾建业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
这哪里是“懂点皮毛”?这分明是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大行家”啊!那些加固支撑的办法,那些处理渗漏的巧思,简直是闻所未闻,却又让人觉得异常可靠!
“好!太好了!”李顺才激动得一拍大腿,浑浊的老眼里闪烁着精光,“建业,就按你说的办!需要什么人,什么材料,你尽管开口!我马上去组织!”
“时间紧迫,必须立刻行动!”顾建业神色严肃,“我需要至少二十个精壮劳力,分成三组!一组负责挖排水沟,要快!一组负责上山砍伐合适的硬木、木杆和芦苇荻草,越多越好!还有一组,负责和泥、准备石灰、熬油!”
“另外,”他补充道,“我需要几把锋利的斧头、锯子,还有绳索、梯子!队里的木匠、泥瓦匠也得叫来,给我打下手,听我指挥!”
“没问题!都没问题!”李顺才连声答应,“我现在就去敲钟召集人手!会计,你记下建业要的东西,马上去准备!老王头,你带着建业熟悉下队里放工具的地方!”
一声令下,整个红旗沟大队仿佛一台沉寂的机器,瞬间被激活了!
李顺才匆匆跑向村口的大钟,准备召集社员。会计拿着小本子飞快地记录。保管员老王头则带着顾建业和李文秀,快步走向存放工具和杂物的库房。
凛冽的寒风中,顾建业在心中却充满了挑战的兴奋。前世,他设计的都是宏伟的建筑,却最终身败名裂。这一世,从修炕到补仓,他要用最朴素的材料,最实用的技术,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垒起一座座能够遮风挡雨、安放希望的堡垒!
而眼前的粮仓,就是他证明自己价值,赢得更大舞台的关键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