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更新时间:2025-02-14 11:36:13
释放阅读上一章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

点众小说APP

体验流畅阅读

德安西河大戏

德安西河大戏起源于清道光末年,著名弹腔艺人汤大乐与其兄回归故里德安高塘乡汤家畈村,组织汤家戏班,以“徒弟戏”的方式在家乡传授弹腔戏。随着影响逐步扩大,汤家戏班通过不断改造、完善,集汉调、宜黄腔、昆腔、青阳腔之精华,并结合德安地方土语小调,形成了一种别具风韵的地方传统戏剧。因戏文多是整本袍带戏,且德安又地处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故当地百姓称其为“西河大戏”,整理演出的戏本有《铜桥渡》《林冲夜奔》等三十余出。

汤家戏班初建时,只是逢年过节在本村搭台演出。随着影响逐步扩大,汤家戏班于清咸丰初年从徒弟戏发展成为专业戏班——“西河班”。随着西河班对外演出交流的增加,德安西河大戏逐渐在周边县(市)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戏班演出时间也日渐增长,上半年正月十二过后,戏班人提前做清明祭祖祠,十五过后戏班外出,到了阴历六月二十四回家歇伏;下半年到七月十五,又开始外出演戏,直到腊月二十四才回来过团圆年。正是“夏去而秋来,南征北剿;冬暮而春至,东奔西驰;学业精,世人堪羡;营谋足,自觉倡怀。”

20世纪30年代,抗战军兴,为修筑战地工事,戏班将搭台用的台板、台椅全部捐献。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1950年德安西河大戏业余剧团又正式成立了,并开展了西河大戏演出活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河大戏被禁演,业余剧团再次解散。1978年,在党的“双百”文艺方针指引下,高塘汤家畈的群众自筹资金,再度组织了业余剧团,把德安西河大戏这一历史剧种传承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该剧种经专家鉴定正式定名为“德安西河大戏”,并载入《中国戏曲辞典》,为我国古老的四大剧种之一,是“黄皮”大家族中的一员。

德安西河大戏具有特定的音乐唱腔、表演身段谱、角色行当体制、脸谱扮相体制、演出习俗等,独具特色:

1.德安西河大戏唱腔以二凡、西皮为主,腔调具有高亢、奔放、浑厚、质朴的特点。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每句押韵。西皮正板、慢板因受汉剧影响,于光绪年间将顶板(板头唱)改为器板(即第三眼起唱)。在多数大本戏中,第二出皆唱二凡八板头接正板,以为宜黄戏的遗风。另外,西皮、二凡唱腔中过门长而“花”,演唱用嗓与赣剧相似,正生老生用本音,净用“边”音,小生、旦角同腔为“侧”音,真假嗓结合,尾音高八度。男女唱腔拖腔较短,中间多有衬字,其中,女腔亦不乏细腻委婉之情。剧目集中于三国、隋、唐、宋、明等朝代。

2.德安西河大戏的表演古老简朴,仍保持“报台”“登二场”等传统演出方式。

3.德安西河大戏具有特定的角色行当体制。角色分10行,其中生行占5个,老旦不作正行当。

4.德安西河大戏的脸谱具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个性突出的特点。扮装色彩以红、黑、白三色为基本色调。10个行当中尤以净角脸谱扮相最为复杂多样,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人物个性;另外,同一人物在不同戏中脸谱各有不同;德安西河大戏的脸谱还有一点与其他剧种不同的是,忠良武将要战死时,则在鼻翼两侧加黑点。

5.德安西河大戏有着独特的演出习俗。在祖祠堂里安放着祖师爷“乐王”的神位,每次外出唱戏,或者是唱戏回来,都先进祠堂拜过祖师爷后,方能启程或回家。戏班在外演出没有“乐王”神位,就在后台的墙壁上,用白粉写“开台大吉”四个字,以代替向“乐王”神位拜祭。

德安西河大戏历史悠久,是中国戏曲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繁衍出的众多戏曲剧种之一,在赣北地方戏曲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以及以下重要的价值:

1.社会价值。德安西河大戏深深扎根农村,成为农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代代相继,广为流传。德安西河大戏又是赣北一个独具风格、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流传区域以德安为中心,并在邻近各县、乡镇广泛流传,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另外,优秀的民族民间地方戏曲艺术是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一个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自尊、自强、产生向心力的源泉,是协调民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2.艺术价值。传统戏剧德安西河大戏唱腔以二凡、西皮为主,属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演出形式。西河大戏独具特色,表演简朴生动,武打动作粗犷,融合进民间拳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动作节奏感强,姿态优美刚健,念白一般为中州韵杂本地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文化价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通过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德安西河大戏,对于研究德安古代戏曲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既可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又可通过生产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营造有益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10年,德安西河大戏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字號
缩小
18
放大
背景
目录
设置
客户端

德安西河大戏

作者名:高平
更新时间:2025-02-14 11:36:13

德安西河大戏起源于清道光末年,著名弹腔艺人汤大乐与其兄回归故里德安高塘乡汤家畈村,组织汤家戏班,以“徒弟戏”的方式在家乡传授弹腔戏。随着影响逐步扩大,汤家戏班通过不断改造、完善,集汉调、宜黄腔、昆腔、青阳腔之精华,并结合德安地方土语小调,形成了一种别具风韵的地方传统戏剧。因戏文多是整本袍带戏,且德安又地处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故当地百姓称其为“西河大戏”,整理演出的戏本有《铜桥渡》《林冲夜奔》等三十余出。

汤家戏班初建时,只是逢年过节在本村搭台演出。随着影响逐步扩大,汤家戏班于清咸丰初年从徒弟戏发展成为专业戏班——“西河班”。随着西河班对外演出交流的增加,德安西河大戏逐渐在周边县(市)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戏班演出时间也日渐增长,上半年正月十二过后,戏班人提前做清明祭祖祠,十五过后戏班外出,到了阴历六月二十四回家歇伏;下半年到七月十五,又开始外出演戏,直到腊月二十四才回来过团圆年。正是“夏去而秋来,南征北剿;冬暮而春至,东奔西驰;学业精,世人堪羡;营谋足,自觉倡怀。”

20世纪30年代,抗战军兴,为修筑战地工事,戏班将搭台用的台板、台椅全部捐献。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1950年德安西河大戏业余剧团又正式成立了,并开展了西河大戏演出活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河大戏被禁演,业余剧团再次解散。1978年,在党的“双百”文艺方针指引下,高塘汤家畈的群众自筹资金,再度组织了业余剧团,把德安西河大戏这一历史剧种传承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该剧种经专家鉴定正式定名为“德安西河大戏”,并载入《中国戏曲辞典》,为我国古老的四大剧种之一,是“黄皮”大家族中的一员。

德安西河大戏具有特定的音乐唱腔、表演身段谱、角色行当体制、脸谱扮相体制、演出习俗等,独具特色:

1.德安西河大戏唱腔以二凡、西皮为主,腔调具有高亢、奔放、浑厚、质朴的特点。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每句押韵。西皮正板、慢板因受汉剧影响,于光绪年间将顶板(板头唱)改为器板(即第三眼起唱)。在多数大本戏中,第二出皆唱二凡八板头接正板,以为宜黄戏的遗风。另外,西皮、二凡唱腔中过门长而“花”,演唱用嗓与赣剧相似,正生老生用本音,净用“边”音,小生、旦角同腔为“侧”音,真假嗓结合,尾音高八度。男女唱腔拖腔较短,中间多有衬字,其中,女腔亦不乏细腻委婉之情。剧目集中于三国、隋、唐、宋、明等朝代。

2.德安西河大戏的表演古老简朴,仍保持“报台”“登二场”等传统演出方式。

3.德安西河大戏具有特定的角色行当体制。角色分10行,其中生行占5个,老旦不作正行当。

4.德安西河大戏的脸谱具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个性突出的特点。扮装色彩以红、黑、白三色为基本色调。10个行当中尤以净角脸谱扮相最为复杂多样,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人物个性;另外,同一人物在不同戏中脸谱各有不同;德安西河大戏的脸谱还有一点与其他剧种不同的是,忠良武将要战死时,则在鼻翼两侧加黑点。

5.德安西河大戏有着独特的演出习俗。在祖祠堂里安放着祖师爷“乐王”的神位,每次外出唱戏,或者是唱戏回来,都先进祠堂拜过祖师爷后,方能启程或回家。戏班在外演出没有“乐王”神位,就在后台的墙壁上,用白粉写“开台大吉”四个字,以代替向“乐王”神位拜祭。

德安西河大戏历史悠久,是中国戏曲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繁衍出的众多戏曲剧种之一,在赣北地方戏曲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以及以下重要的价值:

1.社会价值。德安西河大戏深深扎根农村,成为农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代代相继,广为流传。德安西河大戏又是赣北一个独具风格、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流传区域以德安为中心,并在邻近各县、乡镇广泛流传,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另外,优秀的民族民间地方戏曲艺术是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一个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自尊、自强、产生向心力的源泉,是协调民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2.艺术价值。传统戏剧德安西河大戏唱腔以二凡、西皮为主,属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演出形式。西河大戏独具特色,表演简朴生动,武打动作粗犷,融合进民间拳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动作节奏感强,姿态优美刚健,念白一般为中州韵杂本地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文化价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通过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德安西河大戏,对于研究德安古代戏曲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既可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又可通过生产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营造有益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10年,德安西河大戏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